宋江:对人有情对事忠义
一、人物解读
关于宋江的情节大致有五十四回,约占《水浒传》的一半篇幅。从时间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上梁山前、上梁山未作头领、做头领受招安后。于我而言,宋江是一个解读比较困难的人物。
在我的心目中,宋江是一个有情的人。
对父亲,宋江是个真真正正的孝子,“于家大孝”,人称孝义黑三郎:同情阎婆惜,私自纳妾只能金屋藏娇;投梁山路上,接到父亲“病亡”家书,不顾危险,回家探亲;获罪刺配途中,仍然牢记父亲教诲——“不要做不忠不孝之人”;上梁山后,接老父亲上梁山团聚。
对朋友,宋江是个重情重义的及时雨:尤其表现在对待夺取生辰纲的晁盖一行七人的生死安危上,快马加鞭传消息,手起刀落杀婆惜;称兄道弟对武松;至于对待县衙周围有难的人来说,简直就是菩萨的再现。而他深得情义的回报:当杀阎婆惜后,有唐牛儿为他解围,有县令为他辩护,有朱仝为他开绿灯;当他身陷囹圄时,有梁山晁盖等人为他劫法场;当他上梁山后,有众兄弟的鞍前马后、随声附和。重情义的他,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都深受着情义的回报。说他懂得感情投资吧!的确逃不脱这个嫌疑。
就做人而言,宋江是个值得称道的人!
男儿当然需要安身立命,建功立业,按照当时的情状,最好的途径不外是投身朝廷。在我的心目中,宋江是一个热爱体制、忠于朝廷的人。
做衙门的押司时,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所以在他杀死阎婆惜后,他能够被县令千方百计地开脱;辗转于沧州横海郡、白虎山孔太公庄、青州清风寨之间,就是不想上梁山,即使晁盖想方设法联系他;即使在躲藏期间,碰到武松,也鼓励他归顺朝廷,青史留名;即使刺配江州被刘唐截住,宁愿自刎,也不愿落草;因盼朝廷赦免不成抑郁题反诗再次身陷囹圄而最终不得不与梁山好汉聚义上梁山;这是在诸多后路被堵死后的唯一路途;
在上梁山后,仍然想着,怎样受到朝廷的招安。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想方设法,用安道全的药水除去脸上的金印。这一举动的背后是深深地热爱着体制,费心尽力地靠近。第二费尽心思,与皇帝接触,不惜求助于李师师。第三、当受朝廷招安后,不顾兄弟们明地暗地反对,马不停蹄攻辽军、讨田虎、打方腊。
不仅如此,宋江还是一个极其维护体制的一个人,他喝了放有毒药的御酒而死。死前还药死润州李逵,怕其造反,坏了清名。
是的,宋江这个头脑清醒目的性很强的人。路究竟该怎么走?他不得不考虑。尤其体现在上梁山后,他将施政方略改为了“替天行道”。树起了大旗,深得人心,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得梁山上来。于是,两赢童贯、三胜高俅,就更会引起朝廷的重视,更有实力与朝廷谈价钱,于是他更有能力让兄弟们获得自己的满意的位置。
就做事而言,宋江是个既成功又失败的人!成功在于终于让朝廷招安,失败在于没有认清朝廷的本质。
我看来,宋江们有如下的局限: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宋江用他的美名,吸引住了众多草莽英雄。这些头领,有的是自由职业者,比如菜园子张青,有的是底层劳动人民,比如阮氏三雄;有的是公务员,如林冲。他们上梁山,有的是为义,有的是为情,有的是避祸,有的是逼上梁山。
于是,众多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干着替天行道的事情;后来也是囿于情义的局限,接受宋江的劝服,虽然有争执,有意见,但最终还是受到朝廷的招安。有些人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一个转身为朝廷效力,这与他们当初“替天行道”,完全是背道而驰。之所以这么做,部分是被宋江的情谊蒙蔽住了眼睛,反朝廷的居然还是为着朝廷卖命。但或许,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条不得不选的路:被兄弟情义所困,被朝廷忠义所限。后半部分,简直让人读不下去。
在《水浒传》中,关于宋江的回数,约占整个篇幅的50%。作者为什么极力的塑造宋江这个人物形象?
也许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生活中的施耐庵为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或许他将他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了宋江身上;同时,又对体制内的生活,充满一种嘲讽,所以,让宋江杀死婆惜后沦为盗贼!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让他即使在招安后,也仍然得不到朝廷世袭官员的一些认同。
在我看来,这实际上,体现了作者对脱离体制后又回归体制的一种人的态度,所以就塑造了宋江这个人物形象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让他做人有情做事忠义,但结局悲惨。这样,既实现个人的愿望,又嘲弄了当时的朝廷。换句话说,宋江这个人,有作者的影子在。
起于轰轰烈烈,止于千古蓼洼。这自然也体现了农民起义的局限,同时也是时代的悲剧。
二、教学设计:
设想:归纳宋江的故事情节。分析宋江的人物形象。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原因。将宋江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首领做对比。共计两个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