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欢”到“习惯”,就差一个“坚持”
阅读是人脑的高级功能,阅读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要依靠后天的培养形成。很多父母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期望把孩子培养成爱阅读的“小书虫”,通过阅读达到培养孩子的目的。然而,阅读兴趣容易培养,阅读习惯的培养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
阅读习惯从陪伴做起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对孩子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父母自身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我们不如自问自答几个问题。
我能坚持每天都阅读吗?
我能坚持把一本书读完吗?
我能坚持陪伴孩子每天都阅读吗?
事实证明,对于各方面尚未发育完备的学前孩子,他们与书并不是先天相互吸引的,刚开始,必须要有媒介(父母、亲戚、老师)将书带到孩子的世界。任何认识字的成人都能为孩子读书,这是将孩子和书建立联系最简单的方法。
阅读习惯贵在坚持
很多父母坦言,为什么自己陪读了也无用?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阅读习惯的培养关键在于“坚持”。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也很希望通过阅读让孩子“成龙”、“成凤”。听专家讲座时热血沸腾、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但过不了一两天、一两周就停止了,又恢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一旦成人不再和孩子一起阅读,那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又从何而起呢?
近几年,行为心理学的21天效应风靡全球。根据这个理论,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但读习惯的形成却远远超过21天。因为阅读习惯的养成和人脑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教授说:“人脑的发展需要20多年时间,我们优秀与否,取决于当下教育活动对它的挖掘和培育。”
阅读习惯是随着大脑的发育而逐步形成,同时也促进了大脑的发育。有研究表明:成熟的读者在阅读时会有多个脑区同时工作,儿童阅读时联动的脑区明显比成人少,活动的范围也比成人小。阅读是持续锤炼脑力、提升思考力的活动,同时也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阅读习惯的培养就是一场时间轴上的马拉松: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开始,贯穿一生。但当孩子坚持后,就会发现阅读带来的乐趣及思想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