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接到社区素素电话,问我今天下午1点有没有时间。
我问素素,有什么要紧事吗?素素回答我说,没什么重要事,明天下午街道组织有一个文艺演出,问我感不感兴趣。
文艺演出蛮好的,刚好也没什么要紧事,就答应了她。
今天下午准时来到演出会场,是一个还在建造房子的售楼处前的广场。
这个世上的事,总不会十全十美,特别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偶尔有点瑕疵,反而更真实。
这些演出演的还真是不错,虽然特邀了一些演员,本土的演员表演的也很棒,我从头看到尾,除了偶尔拍几张照片,记一下心得,一直规规矩矩地坐在椅子上观看,鼓掌。
不但舞台乡土味十足,节目也是充满乡土气息。
小品《幸福的向往》,是一对农村老年夫妇根据对日常生活的揣摩,自编自演。故事情节是一个女儿去看望孤单老爸,从一开始的不耐烦,不经意听到老人的内心,女儿忏悔,接下来和好如初。
故事简单,演员本色,连普通话都讲不好,一口本地土话,演得也挺一般。这演戏成了生活场景的呈现,反而多出许多真实,让看得人觉着如同发生在身边。
怎么可以这样?是人都会老的,坐我隔壁跟我同一个小区的老太太已经入戏了,神情很气愤。老太太告诉我,她家五楼的媳妇就是这样骂婆婆的,每天晚上都能听到。我对着她笑一笑,在纸上记了一些笔记,没有做任何评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应该想想当我们老了,我们想得到怎样的生活?能得到怎样的生活?未来的果是由现在的因所得的。
绍剧折子戏《挂画》是由两个小女孩演出的。一开场的唱功并不到位,后面的各种动作,步调,功夫很是不错,小姑娘下了不少苦工吧。尤其是那个年纪更小演花旦的,当她单脚站在椅子靠背上,台下的观众一阵阵惊叹,太不简单了,果然有上中央电视台的资本,太赞了!
记得小时候,过完年,正月已过,还未到农忙季节,这时那些走村的戏曲班子要价就不高了,村里都会众筹一些钱包上五天大戏,绍剧往往是放在最后一天,因为打戏很多,唱戏又往往是激昂的腔调,一折戏下来很费体力。
感谢老爸!老爸在年轻时是村里的文艺骨干,那时农村就唱一些越剧和绍剧,小学没毕业的老爸是编剧,懂得一些套路。多亏老爸那时的戏剧普及,我也懂得了一些皮毛,至少大致能看懂。小陈就只会唱黄梅戏的《天仙配》了。
对传承文化的认识和普及,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又想起前几天写得《鱼鼓道琴的法语范》,不由的让人落寞。
昨天领导还说了这么一句:人和社会包括民族都一样,最可怕的是没有了自我。
领导看问题总是一针见血,同样,文化没有了自己可怎么办哦!还好还有这些努力的小艺人,32个点赞,鼓掌时把手都拍疼了。
还有一个节目印象很深,是萨克斯独奏《荷塘月色》,是一个戴着白色的牛仔帽很绅士的中年男子,台风很好,曲尾离台时脱帽向观众致敬,台下的观众给以更热烈的掌声。
下午天气有些冷,又在露天,整整两个小时,我竟然看得有滋有味,鼻子也有点塞,回到家做了一碗生姜红糖水暖暖身子。
比起那些大牌的歌星,这种乡村的好像更适合我。我发现自己一直都是那么土,太洋气的我会别扭,土就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