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没有城市滴滴嘟嘟的汽笛声,只有鸟儿婉转悦耳的啼鸣声,还有蝉儿不知疲倦的歌唱声。山里没有城市璀璨夺目的灯光,只有半明半昧的星光,还有萤火虫一闪一闪的亮光。山里没有城市的多姿多彩,但有城市里没有的独特魅力。
纯朴的山民们约定俗成的赶集日是一三五九,也就是日历上的末尾数为一三五九。很好奇,为什么不是一周的一三五呢?也许因为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农事则忙碌,无农事则闲居,没有上班工作与周末休息的明确区分,数着日子自然生活。
鸡一打鸣,山民们就起床,拎着竹篮、背着背篓,到自家田地里采摘瓜果蔬菜。这些瓜果蔬菜对于山民而言,或许是自种自食过剩,长势太好吃不了而变卖;或许是特意耕种农作,变卖后贴补家庭生活开支。如果是二十年前,山民们赶集,大都属于后者。如今,国家政策好,旅游区的山民们每月都有基本生活保障金,赶集不仅是体现劳动价值,更是寻找生活乐趣。
天刚朦朦亮,三五成群的山民们拼车(赶集才有的私人面包车,装满人即发车),将自己种植的瓜果蔬菜载到小镇的老街。老街两旁都是有年代感的一层木质房屋,门得一块一块长条木板扣上去,既是门槛,也是板登。老街的道路是大青石铺成的,凹凸不平,走得人多,有些青石已被踩得光亮。
老街前面是新街,修建了两排与老街风格相似的木质楼房,楼上楼下过道挂着火红的长灯笼,楼下门上贴着各种古色古香的木质招牌。显而易见,这是一条新建的商业街,休闲、娱乐、住宿……
老街后面是一条宽阔的河流,清澈的河水平缓而流,并不湍急。没有暴雨倾注,河边现出了一片片浅滩和一堆堆石头。一些有商业思维的人,则在浅滩处摆几张四方桌,撑几把太阳伞,水里放几瓶啤酒、几个西瓜,便开始招揽游客。
山民们将自家的瓜果蔬菜整齐地摆在老街街沿,静等赶集人来选购,快速卖完自家产品,到旁边的早餐店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吃上一根又香又脆的油条,外加一块外酥内糯的油饼,此乃美哉!这也许是来赶集的另一目的。其另一目的必然是采购一些生活物品,补给生活所缺。
如果是爱美大姐,离开小镇前得去各家门店逛逛,买条喜爱的花裙子,买瓶心爱的雪花膏......如果是爱酒老叟,离开小镇前得进一家熟悉的小饭店,来一碗豆花、一盘凉拌猪耳朵、二两烧酒,或与老朋友叙叙旧,慢慢品酌对饮一番,酒足饭饱后乘兴而归。
赶集得早,方能买到各种长相好看的瓜果蔬菜:鲜嫩而修长的丝瓜、黄瓜、豇豆、茄子、辣椒;结实而饱满的南瓜、冬瓜、毛豆荚、四季豆;翠绿而油亮的蕹菜、韭菜、木耳菜、小白菜......还有少见的野菜:叶片上有细毛的竹叶菜,叶子肥厚而圆短的马齿苋,长着韭菜花的野蒜苔……
久居城市里的人,看着这些沾着露珠且散发着阵阵泥土香的蔬菜,让人有超强的购买欲,完全忘记自己的购买清单,一根根、一把把地往口袋里装,无需讨价还价,给价付钱即可。山民们只收现金,依然使用纸币交易,不喜欢微信支付方式。也许因为没有使用智能手机,也许因为拿着纸币更有信任感、成就感。我每次采购总把拖车塞得鼓囊囊的,没有一丝空隙,手上还得拎上几大袋,恨不得把汽车尾箱也塞得满满当当。
集市卖鸡鸭鱼肉的摊位较少,仅几家商贩,有时还是独家经营。这里卖鸡鸭鱼只杀不宰,卖猪肉是肉骨相连,不像超市的肉柜,骨肉分明,肉是肉,骨头是骨头,肉会分为前腿、后腿、里脊......骨头分为龙骨、排骨、筒骨......一切都是那么简单!
对我而言,赶集的重要目的是买菜苗,给菜园子做好换季接力。每次只有两位熟悉的山民在老地方摆着两个大竹筐,一个装着莲花白苗,圆绿的叶子;一个装着莴笋苗,细长的叶子;两种菜秧的辨识度很高。竹筐外还放着各种种子,有大白菜、小白菜、冬寒菜、菠菜……这得菜农来分辨,你只需说品种即可。
赶集让我们感受到山民的纯朴简单,及与世无争的处事态度。虽然集市的货物远不如城市超市丰富,但购物体验却让我们的精神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