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山多,每当春雨过后,茶树下,柴草底,松林中,竹山里,就会长出各种各样的野蘑菇。虽然至今我都不知道它们的学名叫什么,但根据它们的方言发音,也就勉强给他们命名了。
有的蘑菇白白粉粉的,口感鲜滑,叫做“白面菇”;有的蘑菇灰盖长柄,细腻有劲,叫做“雨伞菇”;有的呢,喜欢长在干净的光秃秃的山坡背阴的红壤之上,通常是几棵灌木从中,棕褐色,异常干净,简单冲洗即可烹煮,口感略糙实而不滑腻,叫做“杂梓菇”,是我最喜欢吃的一种。还有“青面菇”、“松树毛菇”、“耳菇”等等,特别是这种“耳菇”,我严重怀疑它其实应该叫“茸菇”,因为他好像是所有野蘑菇中最难采也是最价格昂贵的一种。我的故乡并不产松茸,但这种蘑菇却严然像是松茸一般的存在。我曾在山上采到过几次,将他和其他蘑菇一起煮了吃,似乎也并不是特别鲜美。
小时候,野蘑菇很容易采到,通常是采茶回来,只要路边捡捡就是一小篮。到了家拿清水洗干净,煮熟后放点小葱段,或者什么调料都不放,除了盐,一碗鲜滋滋的菌菇汤就能上桌啦!不同的菌菇口感都不同,吃一片,再吃一片,再吃一片,再喝口汤,美味到无以复加。
后来,采菌菇变得越来困难了,得起早,否则就会被村里其他人采光。他们会拿到集市上去卖。再后来,等我上了大学,就极少能吃到家里的菌菇汤了,但对它心底里总是念念不忘的。
到海口出差,有幸吃到了本地的杂菌煲,我忽然眼一热有种想哭的冲动。其实,并不是其他地方没有,只是食材多是市面上常见香菇、平菇、金针菇之类的,并没有什么特别。有一次在北京的一家云南火锅店吃到过不一样的菌菇和菌菇酱,鲜则鲜矣,但在火锅的热气蒸腾中,也就淡去了回忆的温情。这次海南之行,却又一次让我撞上了回忆的南墙。
打电话回家给妈妈说起这件事,她说现在哪还有什么蘑菇,山上已经见不到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