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余华的《活着》,两厢对比,前者看完喘不过气,胸口像压了一块巨大的石头,悲从心来,想通过喊叫发泄心中的悲怆却发不出一丁点声音的绝望和无助感!
《卖血记》却让人从悲剧生活中不由自己暗戳戳生出一丝希望,很渺茫又很强大。
令人哑然的是这无端的信念竟来自一次次卖血度过生活难关的安全感。
年老后,当许三观得知自己再也无法卖血后的崩溃,让人同情又可叹。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失去生活中能给你带来最后安全感的东西时,那种绝望与无助通常能给人致命一击。
我们都喜欢给自己留一条退路,作为自己的后盾,没有手艺没有知识的许三观在毫无选择的情况下把卖血当做自己最大的希望,所以当这个最后一直支撑他度过难关的保护伞突然收起,不再是他走投无路时的救命稻草时,他会突然像失了魂一样,让人无比同情。
生活总是这样,那些能把人一次次击败的磨难可以挺过去,而生活恢复平淡时由于害怕危难再次降临时的毫无退路却一下子将人击垮。
在这样充满痛苦和艰难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所展现出来的一丝丝温情都显得特别珍贵。
印象最深刻的描写是许三观给被批斗的许玉兰送饭,将红烧肉藏在米饭下面!
许三观和许玉兰的婚姻生活是多少中国式婚姻的缩影,他们其实并不真正了解对方,也都抵挡不住外界的诱惑,却又深知双方离不开彼此,或者说不知道离开彼此以后又能怎么样呢?而愿意继续维持这段婚姻。
让我动容的是,在灾难面前,他们其实都是心软的人,也是留有善意的人,这大概就是我们现在处在这个机械化冰冷时代大多数人已经丢失的东西吧…
文中大饥荒时给自己的三个儿子用白话做菜的场景。让人备感心酸忍不住流泪,无论你的爷爷奶奶再怎么跟你回忆曾经他们那个年代饿得发晕,甚至活在经常传来隔壁村哪个哪个饿死的消息的恐慌中,你也无法感同身受吧…那时候是多么不容易。
许三观带大儿子一乐给亲身父亲喊魂,冰释前嫌,许三观抛弃那个年代所认为的最重要的血缘关系真心接纳儿子才是人性中最温情的一幕吧,当情感打破世俗,冲破所谓的血缘禁锢,还是人性散发出的真情占了上峰啊。
平凡生活中的无知困苦,艰难岁月中的愚昧自私,余华站在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从不曾对笔下目不识丁的市井之徒露出一丝一毫的鄙夷和轻视,却用诙谐又带点荒诞的笔调无情撕开生活的面具露出其中的丑陋不堪又给它蒙上人性至真这块温情的遮羞布。
原来人真的可以既卑微又强大,既刻薄又善良,既肤浅又深情啊!
何必看轻别人,也无需看轻自己,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生命中最脆弱也最强大的主导者!
而路过的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真正有修养之人从不应该已一己之见轻易评判他人,相反,尊重你所碰触到的每一个灵魂,心怀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