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子关系中,当父母拥有问题时,也不能是简单地对孩子不可接纳的行为进行制止,同样讲求面质技巧,那么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最有效的呢?
其实,和倾听技巧有异曲同工之妙,倾听,需要我们听到孩子语言背后所蕴藏的真实含义,面质,则是需要我们告诉孩子你此时内心的感受和实际的影响,也就是将指责孩子时经常用到的“你--信息”转变成“我--信息”,与倾听技巧类似,“我--信息”在使用的时候也容易有雷,需要我们积极辨别。
“我--信息”的基本构成要素:
描述不可接纳的行为+内心真实感受+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陷阱之一:“我--信息” 不等于 说话时候前面加个“我觉得”。仅仅在和孩子沟通时候加上‘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表达的内容可能还是典型的指责喝评判孩子,孩子十分擅于听到我们言语背后的含义(倾听技巧孩子运用的远比父母娴熟)。
陷阱之二:描述不可接纳的行为 不等于 贴标签。这可能是育儿中最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就是要避免给孩子的行为贴上标签,让他从你的语言中解码为他这个人存在问题。
陷阱之三:愤怒多是其他情绪的次生产物。如果父母给孩子传达“我--信息”的时候,大多时候都是传达的愤怒的内心感受,我想再牛的沟通专家都无法让孩子同理你的感受,因为愤怒和其他情绪不同,它几乎都是针对另一个人的,自然会被解码为“你--信息”,引起孩子的抗拒和抵触。实际上,愤怒往往是其他情绪的次生产物,回想那些孩子“激怒”我们的瞬间,很多时候都是由失望、担心、恐惧、尴尬等情绪引起的,所以,在向孩子传递内心感受的时候,要能够识别我们的初始情绪是什么,那才是你最真实的感受。
陷阱之四:只表达感受,而不描述影响。有时候,孩子尚不能明白他的行为为什么会给你带来这样感受。所以需要我们向孩子描述实际而具体的影响,才能激发孩子的同理心。
此外,当我们不自觉的将“我--信息”运用于和孩子的亲子沟通中,可能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行为的不接纳显得十分“无理取闹”,因为他们的行为实际上并没有影响我们,而是我们自己的情绪处理出现了问题,反而将这种问题转嫁到孩子身上,这样一想,很多孩子“不可接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想,这种“我--信息”方法的运用也是帮助父母从一种情绪的桎梏中回归到理性的思考上。
学会倾听的父母,你学会说话了吗?
2017,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