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上午,梅洲乡中心小学又迎来了一次日常教研活动。
今天主讲的老师是新到学校的吴炎川老师,上的是五年级的《可能性》第1课时。除了四五六年级的数学老师和其他年段的数学学科组长,学校新来的老师和实习老师也不少调整了课程参与了,第2节没课的老师也会前往听课。校教研员许冰国老师和校长吴金武老师也参与了此次教研活动。
《可能性》第一课时的内容看起来并不难,但要上好却不容易。
一上课吴老师就把盒子摆到讲台桌上,看到孩子们好奇的眼神,他马上出示课件"猜一猜"。猜一猜盒子里有什么东西呢?学生兴致很高,说了自己的各种猜测。
学生的猜测多种多样,这些猜测是否都有可能呢?老师顺势引出这节课的课题"可能性"。
接着老师展示了盒子里的物品,再选三个不同颜色的苹果放进去。让一个学生从中拿出一样。让其他学生来猜:"他会摸到什么颜色的苹果?"
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会用"可能"来表达。
(尘语:此处的练习可以多一点,让多个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表达,为后面的学习垫下基础。)
学生摸到后正好是他猜想的颜色,老师把苹果当成战利品奖给了学生。接着是第2个学生,第3个学生进行互动。逐步引出"不可能"和"一定"。
(有老师观察后发现发战利品以后,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我觉得这个还是要多探讨。课堂中发战利品,这个战利品又不能马上使用,这对学生接下来的听课和他周围的这个小圈子,是不是会消耗他们的无意注意?小尘觉得如果战利品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帮助不大的话,最好不要当场发。因为学生的注意力也是课堂中非常宝贵的资源,还是不能随便浪费。)
接下来是教科书里面的例题,抽签表演的。通过抽签直接在课堂上表演节目。这个环节在后面的研讨中也成了老师争论的焦点。
数学课就该有数学课的样子,这样的表演应该尽量不要。
这样的表演很不错,学生的兴趣特别高。
(尘语:现在一直在讲学科的融合,所以在数学中穿插一些音乐一些朗诵,我觉得还是可以的。但课堂就那40分钟,是否可以利用一些资源更好地融合呢?比如事先让学生自学一下这一课,然后找一些与可能性相关的带问题的故事,或特别重要的数学知识相关的句子。学生抽到讲故事的时候,可选择自己要,也可转让这个权利,让有准备的同学来。就是让这个融合,更有意义一点。)
我看了一下时间。主要知识点的学习老师控制在20分钟以内。这个是学生注意力最强的时候。这样的课堂节奏是比较好的。
后面的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可以说老师也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既考虑教学内容,又考虑生活常识。既是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巩固,又是对以前内容的链接。
这是一个常规的学校教研活动,所以公开课后仍然是评课环节。
老师们畅所欲言,说了自己的听课感受。
有表扬的:课堂比较轻松,过程流畅,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在乐中学,学中乐……
也有对一些细节提出建议的: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提问的时候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和互动的形式应多一点……
教研员肯定了老师的表现,也针对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分享了一些可行的做法。
校长先整体评价,然后从拓展的问题入手,强调问题的精确性。如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时间如果是在美国,那出太阳是有可能的。
研讨研讨,也许有的问题还在延续,但慢慢地我们就会更加明晰。新教师也能从别人的肯定与建议中更快地发展。
梅洲乡中心小学的日常研讨活动做得都比较实。相信这种良好的持续的研讨氛围,对于新教师的成长会有较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