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1日,注定是难忘的一天。原定16:55的飞机,通知不断过来,延误,延误,延误,先是18:35,又是21:30.最终变成了22:30。必须在22日赶到上海的我开始心慌起来,就怕听到航班取消。还好,22:20,登机了,起飞了。夜已深,对于总是早睡的我无以言说的难受。就这样,25日凌晨1:30落地浦东,拿上行李2:00,到了宾馆已是3:00,勉强睡了一小会儿,因为要参加教育部新时代未来名师开班仪式,再疲惫也得打起精神。
上午9:00,华东师大红楼的会议室,十项议程的开班仪式开始了,最为期待的是,谁会是我的导师?终于宣布了,合影了,将要伴随我三年求学生涯的是华东师大的汪晓勤教授,研究数学史的专家,实践导师是上海北京路小学的林雁平校长。
十点,导师带着我们来到了华师大最著名的景点,丽娃河畔,咖啡屋,玻璃窗外是一片水杉林,林间遍布石凳石桌,让人向往得很。往另一处看去就是传说中的丽娃河,没有风,水波不兴,但想想应该也是有很多故事之所在。七个人,四位导师,三位学员,就这样开始聊起来。聊什么呢?三年即将开展的课题。这一下子让我有点转不过向了。教育部定出了八个一的任务,必须完成六个一,四个必修,两个自选。未曾想基地直奔的就是课题。数月前就想过做什么?有了初步的构想:省级课题《学教评用一致性的计算教学模式的研究》;第一学段数学非书面类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数学在这里“特色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也已经组建了相应的团队,开始了前期的工作。于是将自己的想法一一述来。
对于学教评一致,两位教授相视一笑”这个研究已经很多,很成熟了“言下之意已明。对于”田园数学项目化“,汪教授一听却很感兴趣,”这个好,体现了多学科融合,体现了数学文化,体现了五育并举,体现了项目化学习”。并开始商量,何时来海南实地看一看田园基地,议一议如何开展。期间实践导师提到了“留白创造”的课堂模式,发出了参与研究的邀请。教授们的肯定让原本忐忑的我开始有点心定的感觉。
从下午起,走近了一些神一般的专家。第一位是教授崔允漷,崔教授,个不高,有点敦实,头发灰白,发型新潮,并无多少深奥,娓娓道来。报告主题是专家型教师的成长,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教师专业、专业发展、课程发展是什么关系?校本教研是什么?教师研究有何意义?专家型教师是如何养成的?教师经验如何概念化?”听着、想着,若是在二十多年前能够遇此提点,也许我会早早找到自己的教学风格,定下自己的教学主张,记下自己的教学故事,提出自己的教学概念。听着教授介绍的“理答、个别化教学、先行组织者、范例教学、学科结构”等等概念,恍然,这就是普通的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的区别,同样的一件事,一线的你实实在在的做了,专家的他却创造出了一个可推而广之的“概念”,比如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弗莱登塔尔的”再创造“皆是如此,一概括,成了概念,便成了传承的经典。
第二位是青岛二中的郝敬宏,上届名师中的佼佼者,可谓是我们的师兄。特邀为我们做《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路向与策略》的专题报告。短短的一个多小时,讲述饱含真情,指导毫无保留。看到的是耀眼夺目的业绩,感受到的是水滴石穿的坚决。郝老师是高中语文老师,他选择的是审辩,从指导辩论队开始,逐渐将这种审辩带到语文课堂,变成一种学习方式推广到更多的学科。由此想到,大家莫不如是,李吉林的情境教学、邱学华的尝试教学、马芯兰的四性,一个问题思考几十年,一个研究就是一辈子。
接下来的诸位神一般的人物是将要相伴三年的学习伙伴。来自云南曲靖的高中数学的李校长,一本著作即将成稿,八十篇论文已成千字,笑言”八个一轻松可就“。让我瞬间觉得自己何等渺小的是来自上海吴淞中学的生物老师,他的讲述,听着才知道他们已经走得这么远、这么高,研发的评价平台,创建优质的学习资源,通过App实现精准推送,其中有微课视频,每个不过两分钟,高度浓缩;其中有针对一个知识点的习题,每个点有不同层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些我们也需要,这些我们也曾想到,只是,少了往前走的坚决,少了携手行的团队,少了更有力的支持。
看着、听着、思考着,我接下来的路往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