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音机,电影是热媒介,电话,电视之类的是冷媒介。可是如何区分,其中有一条基本原理: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具有高清晰度。
高清晰度是充满数据的状态。
在我看来,数据其实也就是讯息的另一种表达,例如从视觉上来看,照片提供较多信息,但是卡通画是低清晰度,提供的信息很少。而从听觉上,电话是一种冷媒介,也可以叫低清晰度的媒介,因为提供的信息很匮乏。当人们听电话时,大部分的信息都要由听话人自己去填补,去想象画面从而达到交流的结果。于此相反,热媒介提供的信息较多,要求的参与度低;冷媒介提供的信息较少,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也就是要求的参与度高。
除了收音机电话电影之类的媒介外,文字也是一大媒介,象形文字或会意文字,拼音汉字等视觉媒介被推向高峰时,就成为了印刷术当印刷术问世后,昔日许多形式的媒介就被排除在生活和艺术之外。许许多多新的形式又被赋予了新的强度。
热媒介有排斥性,冷媒介有包容性。随着工业时代专业分工的来临,由于家庭的功能爆炸分裂而成洗衣房,面包店和医院,分布在了社区的边缘,妇女的角色也就被分割肢解了。高强度或高清晰度使生活产生专门化和分割性,这和娱乐业里的情况一致。说明任何高强度的经验都要被压缩到很冷的程度才能被吸收获取。
但热技术紧随冷技术出现所产生的破坏性影响也非常显著且难以改善,传统的部落和封建的等级制度和机械的重复使用的任何一种冷媒介遭遇时,都会迅速肢解分崩离析。任何其他形式的媒介,只要它专门从某一个方面加速信息交换或者流通的过程,都会起到分割,肢解的作用。
而随着电力时代生活中的新结构和新形貌越来越多的与机械时代线性和切割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相冲突,媒介研究逐渐从讯息的内容转向研究其总体效应。
肯尼迪·博尔丁就曾说过:讯息的意义在于它给形象带来的变化,关注效应而不是关注意义、是我们这个电力时代的基本变化,因为效应与总体情况相关、而不是效应与总体情况相关,而不是和信息运动的单一层面相关。
刘易斯·芒福德:美国社会哲学家,大学教授叫建筑师,城市规划师,评论家,主要靠自学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奇才,著作数十部。代表作有:《乌托邦的故事》《技艺与文明》《黄金时刻》,获美国自由勋章,美国文学奖章,美国艺术奖章,大英帝国勋章。
在《历史名城》中,刘易斯·芒福德始终偏爱低清晰度,结构松散的城市,不喜欢高清晰度的,塞的满满的城市。在低清晰度的城市中,各种形式的人类表达和探索都喷薄而出,这种现象在之后的不管任何高度发达的都市中心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社会给人们的参与机会少,参与度低。当读探案小说时,读者参与和作者创作都缺一不可。事物都需要被填充,去补足它完整平滑的形象。
处理热媒介所产生的结果,任何时候都不能包括感情移入或参与,例如当悲惨事物发生时,参与的画面就不能加入阖家欢乐的镜头。热媒介被用于热文化还是冷文化都大有区别,当收音机这种热媒介若被用于冷文化或者不重文字的社会,影响较为剧烈,若被用于热文化,其结果则截然不同。当在英国的热文化里面,收音机就是娱乐,但是在一些冷文化里,收音机就会造成急剧震荡。
任何一种感官,尤其是视觉,被加热到支配地位时,都会排斥舒适感,所谓“舒适感”也就是指放弃视觉安排,让位于感官的随意参与。当在实验室中剥夺一切外在的感觉,受实验者就会疯狂填补各种感觉,但是实际上他这时的感觉全然是幻觉。由此可见,一种感觉的加温往往会产生催眠的效果,所有的感官降温往往会产生幻觉。催眠与幻觉,这或许就是冷热媒介给我最大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