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站在货架旁,思索着到底该买樱桃味儿的牙膏,还是薄荷柠檬的牙膏?樱桃味的牙膏比较好闻,但是薄荷柠檬的感觉清洁度比较高,那要不然就薄荷柠檬的吧?但是这个薄荷柠檬的包装设计好丑又不实用啊,应该会很不好挤吧,还是这个樱桃味儿的比较好看。啊呀呀,我到底该买哪个牙膏?
场景二:我怎样去机场好点呢?是坐机场大巴还是坐地铁去?如果是机场大巴,我是从东侧那条线出发,还是西侧那条线出发?东侧那边离我住的比较近,但是出家门后还要过马路去坐公交车,之后还要再走两三百米,而据说西侧那条线是直接上高速的,会比较快,但也是需要坐公交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万一找不到地方呢,岂不就误机了?算了,还是坐地铁吧,时间稳定,但是坐地铁要倒好几次车,好麻烦,机场大巴一躺就到了,不过万一堵车就死定了。哎呀呀,我到底该怎么样去机场?
场景三:今天休息是太棒了,在家美美的看个电影。嗯,之前盘里存了好多存货,该看哪部好呢?要不然看《黑天鹅》吧,但是这部好像太压抑了,看完心情不好怎么办?那要不然看《阳光灿烂的日子》,嗯,我还是想看一个相对比较新的影片。《不求上进的玉子》怎么样?啊,这个题目一听就好消极哦,看完之后我也不求上进了,可怎么办?《前任》最近挺火的,要不然看这个?算了,看完之后,我想起了自己的前任,可怎么办?哎呀呀,我到底该看哪部电影?
我的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各种纠结。从每天吃什么穿什么,到该宅在家里还是出去玩,各种事情,不论大小,一律纠结,这就是我默认打开的方式,啊,真的必须改变。
其实,人作出选择,跟大脑两个系统相关:系统1和系统2。系统1,只需要决定,最简单明了的决定,比如同时看见了自己最喜欢的蓝色,和自己最讨厌的棕色,毫无疑问系统1会帮助我们选择蓝色。而系统2,比如同时看见了一件深蓝色的T恤和浅蓝色的T恤,此时系统1会觉得两个颜色的都好看,在他无法立即作出抉择的时候,会把这个决定交由系统2进行深加工,系统2接收到这个命令后,会仔细去研究选择这两个之后的不同结果,会进行类似如下的思考:嗯,两个颜色确实都挺好看的,但是这件衣服一般在夏天穿的比较多,夏天那么热,穿浅蓝色的衣服视觉上会让人觉得比较凉快,但是深蓝色好像也挺让人觉得凉快的,哎呀呀,到底该选哪个呢?要不然就浅蓝色吧,感觉比较有活力。好的,决定了就浅蓝色。然后系统2把自己纠结的成果交给大脑进行行动。
这就是人们纠结时大脑的处理流程。但很不幸,这种深度加工流程很频繁在我的脑里发生。这种选择困难症,是需要不断的去刻意练习才能有改善。最重要的一点,要区分什么情况下要把决定交给系统1,什么时候需要把决定交给系统2。
这一点需要我们一起不断努力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