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我怀着一种沉重的心情开始写我的文字。
我,是一个饭桶。
有一个关于我能吃饭的笑话,话说某天在学校食堂吃中饭,在窗口前我和同学说,恩今天不太饿,然后和阿姨要了四两饭,这个小笑话时常被同学们拿来调侃。
今天晚餐的桌餐,我虽然吃的很饱,但是实际上我很不开心,并不是说菜不好吃或者说菜不够多,而是,我浪费了。今天晚饭的确是我向服务员要的最后一窝饭,这一窝饭,坐我左边的同学只吃了一碗,其他人貌似没有吃,我吃了两碗,看着饭窝里还有不少饭,我纠结了很久,最后还是再盛了一碗吃掉。
最后还是浪费了,是我决策的问题,最后的两碗饭我应该厚着脸皮和邻桌交流或者直接问服务员盛我的小碗或者先沟通好有多少人还要加饭再最后和服务员要饭。我没有这么做,因此浪费了。
由此生发我去思考,对于我这样的饭桶,每次吃饭总希望吃个九分饱的人,如何才能刚刚好让准备给我的饭吃饱而且吃完。这实际上有点难为准备饭食的人,我不知道各种形式的餐厅、食堂的厨师如何控制每天每餐的饭量菜量,自助也好、桌餐也好、“中国式”校园打饭也好、家庭餐也好,我不知道他们有怎样的方法。
在我家里,每次做饭如果做多了,会剩下来下一顿热一热再吃,做少了家长就会把饭留给我吃,我每每遇到饭的问题,就算在家里,也是内心不平静,想太多。在学校食堂,中国式打饭,不同的学校也有不同的策略。高中的时候,专门有一个加饭桶,自助加饭,效果还可以,我的大学里每次打饭都会问你用几两饭,虽然不同阿姨手准完全不一样,经常是我的四两饭没有比同学的三两饭多一口而五两饭又实在太多。所以我一般都是叫四两饭。其实中国式打饭打来的饭菜我一般饭是肯定吃的干净,但是菜一般我都吃不完,这可能和我“饭菜比”大的缘故。
所以在不知自助餐是否餐厅总浪费量更大的前提下,这几天在新加坡吃饭的经历让我觉得,我更喜欢吃自助,自己能吃多少心里有数,不会多打饭菜,能够吃个“光盘”出来,一方面吃饱了幸福感满满一方面没有浪费粮食的心理负担。
新加坡很多建筑都建设在山丘上,整个城市都有错落有致、七上八下的精致感和刺激感,南洋理工大学NTU也一样。
下午带我们逛了几个实验室研究室的教授正是早上给我们授课的教授,我挺喜欢今天早晨上课的感觉。年轻的教授给我们讲了机器人的本本末末,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唤起了我很多回忆,这些“回想起”的问题中有我以前有听说过的有思考过的,也有一些是崭新的理解。Dr. Xie 这样讲解机器人:
...
自动控制理论其实可以参考中医的五行学,相生相克反馈调节...中医中医讲究一个“中”字,是中庸的意思,是不多不少刚刚好的意思,这在控制论里叫做“零态”
...
要参考人的控制结构,人脑,分为大脑小脑中脑,很多人不知道,正常人大脑和小脑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内容也更不知道中脑在做什么,实际上中脑是大小脑的“司令”,所谓的有特意供能的人就是这个机制出问题了——大脑知道了中脑感知的内容。
...
先发明后发现和先发现后发明
...
Dr. Xie 让我想起了高中学生物的时候,高中生物第一堂课老师的第一个问题,生物是什么?我记忆犹新。今天Dr. Xie 恰巧一步一步地讲解了各种生物的特征,如同第一堂生物课老师讲解。我兴奋地不得了,我理解Dr. Xie的每一句话理解高中生物老师的每一句关于生物特征的话。然后Dr. Xie启发我们思考对未来机器人与生物的区别问题,这简直和我当初上完第一堂生物课和我的好朋友、班上的“哲学大佬”讨论的问题如出一辙,我十分地兴奋。
讨论阶段,我向Dr. Xie提问,“人工神经网络是不是属于先发明后发现?”,Dr. Xie说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并用“因果”和“控制论”解释这个问题,虽然我还不能理解他高深的回答,但是启发我知道,在今后学习“控制论”的时候也许能解开我的疑问。
听君一席语,胜读十年书!此刻,我觉得再花多少钱,这次来新加坡都是值得的,也由此启发我知道,有些大佬的讲座,就算付出不少代价,还是要积极进取去听一听,醍醐灌顶的机会是宝贵的。
心情已经不那么沉重了,也许今天让服务员看不起让新加坡看不起,但是我相信,如果还有机会,下次来的时候,我会带上我的智慧和勇气。
——2017年8月3日 于 Hotel Bencoolen. No. 47, Bencoolen Street, Singap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