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关于读书我还是新入门,差不多直到大学毕业才开始慢慢读专业书以外的非消遣书籍,并逐渐建立自己的阅读与读书笔记的习惯,这几年遇到过很多好书,也踩过很多雷,写个心得算是这些年的总结吧,这篇文以后也会不断更新迭代。截止2018年4月5日,豆瓣已读541本,评论书摘77篇。
先介绍一下我读书和笔记的习惯:
自购纸质书籍:
京东当当购买,用于精读,收藏,多次阅读,或者难度较大花费时间较久的书籍。
借书:
图书馆借阅只读一遍的书,如果偶遇好书,也会购买收藏。
电子书:
空闲时间阅读,用kindle或者网易蜗牛app。kindle一般用mobi格式,用公众号暗物质小店进行推送,或者网上下载后用邮箱发送到kindle邮箱。还有一种azw格式比mobi排版更好,但因为是指定的亚马逊购买格式无法推送,只能上传百度云再用kindle下载,或者网上下载后用数据线导入到kindle,对我来说比较麻烦,除非是mobi找不到的书才用这种办法。相比较而言,我用kindle的手机端较多,因为外出时间一般不会携带kindle,而在家纸质书阅读比较多。如果只有epub格式,我会用iReader阅读,现在iReader有的方面做的比kindle好,比如电子笔记导出的兼容性,比如照片可以放大。当然kindle阅读英文小说最赞,内嵌的电子词典十分重量级,查过的词还可以在生词本中进行复习。我现在用网易蜗牛很多,强推给大家,里面书的质量相当高,按照出版社进行分类,每天一小时免费阅读时间,对我来说相当足够了。
有声书:
英文相关app有“每日英语听力”“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或者“aubible”,当然aubible资源数量和质量都是其他几个无法比拟的,但用起来十分不便还贵。喜马拉雅的中英文资源相当多,只是英文不像每日英语听力有同步字幕,中文推荐白云出岫大神的古典书籍。如果以上都没有可以直接网上找资源下载到手机直接听。另外推荐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还有《一千零一夜》。
付费类:
得到app,罗辑思维是免费的,有段时间狂听了超多,挺有收获,笔记都写了差不多20页。其他的课我尝试过西方艺术课还有北大经济学,才过了第一遍,后面还要经常复习。得到的课还是蛮有干货的,虽然价格比较高昂。很是推荐李源的阅读指导小课,我有做过笔记,大家可以参考。
读书笔记:
电子版evernote,整理后用B5的活页打印用于经常的复习,纸质笔记也是B5活页,这样如果一本书又有纸质笔记又有电子笔记,就可以放在一起,而且活页的纸后续更新整理也很方便。读书笔记还进行编码还有页码目录,便于后续查找。
纸质书的内容有时候还会用萝卜书摘或者讯飞语音进行识别后,复制到evernote中。如果是整体的一本书笔记,可以直接将阅读软件中的电子笔记导出到evernote中,iReader比kindle好的有一点在于电子版笔记可以直接导入到evernote,不像kindle导出只能发送到邮箱,然后要再复制到evernote中。
下面是我的读书总结:
一、写在最前面
1)快速阅读法是伪科学,是不存在的。速度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刻意读的太快但不理解只是浪费时间而已。当理解能力足够,阅读速度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在搜索引擎相当发达的今天,快速阅读大概了解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削弱,而阅读太快也会影响你的思考能力,让你变成一台记忆机器。你要知道,大脑是用来思考的,而不是记忆。
2)出了学校的大门,就不再有真正意义上的系统读书,都是要靠自己系统性的阅读,有意识地去建立属于自己的阅读体系。
3)读书,没有质的量和没有量的质,没有精读只泛读和没有泛读只精读,都无法得到最好的效果,需要用二八原理将两者和谐统一。
4)真正意义上的爱书和读书,不是让它闲置在书架上,或者洁白整洁不沾染一丝尘埃。你需要反复去翻阅,去写笔记,不断地去吸收书的所有精华为你所用,有一天,当你读到书脊都断了的时候,才是回报它的最好方式。
5)读书和学英语是一样的,贵在坚持,没有最好的办法和最快的捷径,只有你不停的去寻找最适合你的,你最享受其中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会有很多的弯路要走,会有很多的地雷要踩,但那都是值得的。
6)多读经典,但不迷信经典。很多领域更新迭代太快,知识日新月异,需要在时代的前方摸爬滚打。还可能一本经典对你当下的水平来说并不如相关畅销入门书更容易理解,因为经典因其年代久远或者需要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在水平相差太大的时候很容易读起来很枯燥乏味或者云里雾里,这个时候并不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了,完全相当于徒手攀悬崖好吗?可以试着从解读本或通俗易懂的翻译本等轻松入门的读物开始读起,如果依然读不下去,可能缘分没到或者暂时还不是你的菜,请耐心地等待命运的安排,说不定有一天突然就喜欢上了呢。
7)你需要不断地去读对自己来说很有难度的书,读起来不轻松的书来提升自己,而不是读书只要开心就好。《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到:“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地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借着内心的力量,玩弄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8)只要想读书,总能挤得出时间读书。TED有个关于时间的演讲说,一件事情你不做,并不是没有时间,只是你觉得它不重要。
9)学会区分并少读鸡汤类口号类书籍,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书经典到大道至简,虽然读起来很鸡汤。什么是鸡汤,就好像只给你一碗汤,但并没有提供你汤勺。就好像告诉一群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人说,衣服和食物有多重要,但是并不指导怎样去获得衣服和食物。
10)不迷信有原版书就不看中文版的说法,不能因噎废食。可以中文版先了解,或者有循序渐进慢慢培养原著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原版阅读基础后再进行大量阅读。
11)不以读书数量论英雄。不要拼命的去追赶读书的数量,这只是一个没意义的数字而已,如果为了这个数字囫囵吞枣读书,也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12)如果读到一本你觉得烂的书,就像看到烂片,请果断的抛弃。经济学将过去的一切开销都视作沉没成本,你要朝前看,未来还有更多更优秀的书需要阅读。
二、怎样选书
1)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造成读书焦虑,人一辈子真正值得反复读的书没有几本,你需要做的是读的更深,而不是更广,毕竟半本《论语》都能治天下了呢。如果是构建自己的读书体系,比如经济比如管理比如心理方面,你需要较多的时间去精选书,而不是听到推荐便去读,这样知识点太琐碎不容易搭建框架,读过即忘,踩雷几率也特别大。
2)李源说:“高效读书,线索不是书,也不是知识点,而是人。人类的知识结构呈树状,根部是学科创始人和他最重要的2-3个弟子,树枝就是后来演化出的各个流派、分支专业。想要进入一个领域,从树根入手,反复精读开山祖师2-3个人的书,再看树干,看这个领域最顶尖的人每天都在争论什么问题,这时候差不多已经掌握这个学科最核心的20%,剩下80%都是枝叶,吸收起来不难。”
3)我的西方艺术课老师严伯钧说:”如果你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又想快速建立对一个新领域的感觉,那办法就是“二元学习法”。具体来说,就是找到两位这个领域的代表性人物,而且是针锋相对的代表人物。比如古典音乐领域,看到莫扎特,就该去找贝多芬;唐诗领域,看到李白,就该去找杜甫;经济学领域,看到凯恩斯就该去找哈耶克。比如,你想了解歌剧,如果你喜欢意大利风格的威尔第,那就不妨再去了解一下德国风格的瓦格纳。了解社会学,如果你崇拜严谨的涂尔干,那就一定要去了解一下以洞察见长的马克斯·韦伯。首先,人类的任何领域,它的顶级高手,都会因为追求某种风格到了极致而受到瞩目。他们会被后来的追随者谈论、模仿、发扬,这个领域大量的智力资源和创造力资源都会围绕这座高峰展开。所以,了解一座高峰这个点,其实就抓住了这个领域的一个面,所以学习的效率很高。
4)选择更新版本比较多或者重印次数多的书,这种是经过多年市场考验并不断更新的书。
5)选书一定要注意出版社,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不会收藏多种版本或者洗版(淘汰差的版本),现在出版社为了抢占市场,有的翻译质量很差,很容易踩雷。
6)找专家、大牛推荐的专业书单,还有权威书单,看豆瓣亚马逊知乎推荐,取乎其上并选择阅读,千万不要信电商书单或者排行榜,那是最容易踩雷的。推荐书的人是最重要的,过年的时候我曾在B站刷推荐书的视频,那可真是踩雷无数,血流成河。后来吸取教训只留了两位,有比较完整读书体系且推荐书籍质量比较高的up主。虽然这个例子不算专家大牛,但有的领域不是我们想构建体系的领域,进行大致了解泛读就可以了。
7)按照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判断选书,书单千千万,关键要自己喜欢欣赏,能够有所得。喜欢国外文学,就不要强迫自己看中国古典文学;喜欢古诗词,就不要强迫自己看莎士比亚。没有非读不可的书,强读没有任何意义。
8)根据领域入门书籍或者经典书籍的参考文献进行延伸阅读。
9)喜欢的作者提到的书,或者欣赏的作家。
10)针对一些工具类的书籍,豆瓣会有网友的书评整理总结,如果这些书评能够解答我的疑问就不会再去看书了,或者只针对自己还不清楚的章节重点阅读即可。
11)对人生某个问题有疑惑时,选定主题然后多找几本书,让它们之间互相解答互相验证。
12)针对不同的环境选不同的书看,提高读书效率。比如地铁上或者等人的时候,可以看些轻松的或者工具类书籍;工作日的晚上太累了就看些不费脑子的短篇读物,周末大把时间的时候可以看些专业类书籍。
13)网络买书因为搜索引擎的特殊性,局限了我们选书的范围,如果可以经常去图书馆或者实体书店,不期而遇一些好书吧!
三、怎样读书(内容太多,只写了觉得重要的部分)
1)读书读不懂记不住怎么办?无它法,只有多读一些,多读几遍,才是王道。反复读一本书,并不只是一直读这本而已,可以看看这本书的名家点评,或者相关的公开课,或者放一阵子过段时间再读。
2)先了解书的整体框架,第一遍泛读,如果有第二遍读的必要,再进行仔细阅读或者重点部分,并做笔记。
3)一本书,要有重点的读,即使精读,也不能只见树叶不见森林。
4)把书读薄,找出重点章节,关键句等,再把书读厚,进行延伸。
5)有一类人群特性是“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比如我,自己买的书看的相当慢,家里至少有一半的书都没有拆封过。有一个办法是新买的书,尽快大概过一遍书的大致内容,有个总体的了解。
6)对一些实在太难的书,可以试着抄书,朗读,多听有声书,背诵。抄书也是有技巧的,不要只抄但不过脑子不专注走神去了,最好是看了以后,用一秒的时间记在脑子里,然后再写在笔记本上,这一秒,至关重要。
7)带着问题去读书,读书前先找一些相关的问题,比如作者写这本书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等,然后再去读,读完以后看是不是能解答这些疑问。
8)主题阅读时,把不同的书书目一起研读,交叉对比该领域的重点,形成大概的框架,然后有针对的阅读。
四、怎样做笔记
1)养成周期重读笔记的习惯。如果不做笔记并反复回顾的话,时间长了大部分都会遗忘。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也是再次梳理思考加深印象的过程,特别是写书评,虽然耗费的时间更多,但是效果也更好。现在回顾过去几年,发现很多泛读的书都没什么印象了,甚至个别的书如果不翻豆瓣标记,我都不记得曾经读过,但那些写过书评的书,印象却仍十分深刻。但不能说因为记不住就不读书,读书就像吃饭一样,虽然过一会你仍然会饿,但是吸收的养分让你变成了更好的人。
2)电子笔记可以和纸质笔记结合着做,电子书的话电子笔记比较方便,纸质书可以看情况分电子还是纸质笔记。纸质笔记和电子笔记各有千秋,大家可以根据书或者自己的情况灵活选用。
3)笔记最好加进自己的总结评论。开始可能写不了什么精彩内容,但坚持下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纸质笔记最好是读完一遍,有个大概的了解后再笔记,因为边读边记影响效果,而且可能后面有很好的表达方式或者总结。
5)专业类书籍,相比摘抄可能用写一篇文评或画思维导图更有效果,因为加入了你的思考。有个学习方法是费曼学习法,把学习的内容像教课一样用自己的方法总结出来,学的会更清晰更深刻。
6)读书笔记要以你能坚持下去为首要标准,只有这样你才会慢慢发现最适合自己的效率最高的笔记方法。
7)工具类书籍的纸质笔记可以进行简单总结或者用小标题,文学类书籍可以筛选关键句减少摘抄量,但也要全面反应全书精髓。如果要摘抄的内容实在太多,可以搁置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摘抄。
8)不走形式主义,真正理解书的内容后再进行笔记。
未完待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