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大学的食堂,仿佛瞬间就把我拉回了我的军校时光。那是一段关于青春、关于热血、关于汗水、关于兄弟的美好记忆,那里保存着我的懵懂、我的迷茫、我的成长、我的梦想留下的痕迹。学校食堂恰恰扮演了这一切的“见证人”。
军校的生活是永远是直线加方块,每天从睁眼忙到熄灯,上午上课,下午上课加体能训练,晚上还有必须要上的晚自习,一天都是“正课时间”。所以我特别珍惜吃饭和睡觉,因为只有在这两个时候,是最放松的时候,是可以忘乎考试、忘乎训练的时刻。
母校的食堂一共有三层,分别外包给了两家老板,一楼、三楼是一家,二楼是一家。说实在的,我对食堂饭菜并不感冒,而且由于学校人少,食堂规模也有限,两家的老板竞争的意识就不强,饭菜样式长年不换,导致大家都有点吃腻了。然而食堂就一副“你爱吃与不爱吃,我就在这里”的样子,于是乎,每次最后一节课,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去几楼吃什么。
只有早饭,不用讨论。
我们队当时有九十多人,早饭去三楼吃热干面的占了一半还多,三楼热干面几乎被我们队包场。
说起热干面,大约是武汉最著名的美食了。在被蔡澜先生称为“早餐之都”的武汉,人们管吃早餐叫“过早”,据统计超过70%的武汉人“过早”会选择热干面,而且热干面已经申遗成功,正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这大概就是这座风风火火的城市对热干面最大的礼赞吧。
我来到武汉的第一顿饭就是热干面。当时父母陪我来武汉报道,正好在武汉旅游。我是河南人,从小吃面食长大,自认为尝遍了天下各种面,独独没吃过热干面,我们一家子就在街上找了一家看似很大气的饭店,点了热干面。然而,让我失望的是,热干面“名副其实”的很热很干,我只能一边喝水一边吃面,简直难以下咽。后来问了武汉的同学才知道,越大的门面卖的热干面越不好吃,反而是街边卖早点小店做的好吃。
回到正题,为什么早饭我们只吃三楼热干面?这事还要从刚入学开始说起。
当时到了军校之后,前三个月要进行新训,而且当时教官规定,每次吃饭时间不能超过十五分钟,超过时间就要被罚。这可苦恼了我好长一段时间,我本来性子就慢,吃饭都是细嚼慢咽,而且学校食堂很小,每次吃饭要排很久的队。午饭晚饭还好,新生和老生下课吃饭的时间正好错开,唯独留给早饭的时间,除了排队实际只有五六分钟。
九月份的武汉闷热难耐,我们还住的是14个人一间的老宿舍,更是热的睡不着,所以每天晚上熄灯后,宿舍就会召开“卧谈会”,谈天说地聊天吹牛,不亦乐乎。为了解决吃饭时间问题,我们就专门开了“卧谈会”研究。最后经过大家讨论,得出一个决议,就是以后“过早”全都上三楼吃热干面。
为啥单单挑三楼热干面?原因有三。
第一,面好吃。其实三个楼层都有热干面,是经一位武汉的舍友品尝过后,说三楼最好吃,于是大家就一致选了三楼热干面。
第二,做的快。做热干面,只需将面沸水煮个八九分熟捞出,沥干水,加上一些佐料即可,不用等候太长时间。
第三,楼层高。这几乎是决定性因素。因为夏天天气很热,三楼食堂简直就是蒸笼,恨不得外面三十度,里面四十度。所以老生早饭都不会跑到三楼吃,在三楼吃热干面可省去大量排队的时间。就节约时间这一点来讲,这是最佳选择。
后来虽然过了新训三个月,成了老生之后,就没有了每餐必须十五分钟的“残酷”规定。但是我们还是习惯于早上到三楼去吃热干面,甚至于后来带动了整个队,早上到三楼一看,坐的都是我们的同学。
早上登上三楼,看着那位老师傅下面也成了一种享受。他是用小笊篱,一次放入大约二两热干面,在沸水锅中来回浸烫,抖动五六次,使之熟透滚热,然后迅速提起盛入碗中。接着放上芝麻酱,再配上红白萝卜丁、酸豆角、香葱,最后淋上一汤勺小麻油,可以看到面条纤细秀美,根根筋道有咬劲,黄亮油润爽口,香醇鲜美耐饥。
然后我们还会点上一杯热豆浆,大家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热干面,一边热火朝天的讨论,话题无非是今天上午有NBA比赛,我看好谁会赢;昨天晚上谁谁又打呼噜了,害得宿舍都没睡好觉;新闻上说起国际国内的热门事件,大家争论的面红耳赤义愤填膺……
四年的战友情,就是在食堂,在一碗碗热干面冒出的腾腾热气里,变得更加淳朴、更加厚实。
毕业后,我们一帮兄弟分配到了祖国四面八方,34个省市自治区除了台湾都有我的同学。战友对我说,我以后全国旅游都有人接待,结果转脸就哭了。
现在工作了一年,向即将毕业的学弟打听了学校近况。听学弟说,食堂换了一家老板,三楼还是有热干面,而且佐料还增加了榨菜、海带等等,但没有以前好吃了。
我对他说,就算是原来那一家,我也会觉得不好吃了。
他问为什么。
我说等你毕业了就知道了。
其实我不想告诉他,是因为没有兄弟陪我吃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