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孩子王》
昨天重读王小波26年前的名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依旧精彩,但又觉得悲伤。时间走了又好像没走,我们仍旧在生活的设置之中。
今天读阿城“三王”中的《孩子王》,感触竟比上个月读《棋王》时更深。《孩子王》讲的是一个下乡了七年的知青忽然被调到一所学校去当老师。他发现语文书就跟政治书一样,孩子们写作文也全靠抄社论。于是他放弃教课文,一个个字地教孩子们识字,让孩子们写日常生活中的真事。班里最用功的一个孩子王福,一个月多月后,写出了一篇朴实动人的作文《我的父亲》。但由于老师的教法不符合上级规定,最终他被调回农场去干活。
我惊讶的是,《孩子王》发表于1985年2月,距离今天已经37年了。今天的孩子,虽然不会再抄社论了,但是他们依旧在抄,抄各种大人觉得好的词语、修辞和意义。
这篇《我的父亲》中没有任何好词好句,没有比喻排比和拔高,但它依然那么动人。37年过去了,我们的教育,有没有教会孩子这些文章最核心的东西呢?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写学校的作文呢?
小说里王福只用了一个月,不晓得我的孩子会用多久......你看,我还是去在意了这个时间。呵,我的毛病,也许也是现代人的通病——在意漂亮的结果,在意效率。
怎样回到事物的本质,哪怕要在一个被设置的世界中成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不晓得再有一个26年,或者37年,够不够我们想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