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九月,十三岁的我考上了初中,考试发挥不好,没有考上县八中,上的是乡中学。
彼时的乡中学,坐落在一个山坡上,背靠小溪,前面是橘园,一斜坡直插校门,整个校园面积不大,人数也不多,就六七个班。
那年月,没有义务教育,没有生活补贴,没有精准扶贫,我们读书还要交教育附加费,如果没有交清就不能报名。记得那一次开学我忘带教育附加费的条子,父亲不得不又走了二十里山路回家把条子拿来,然后才能报名。
那时候我们读书要自带棉被,自带课桌,自带大米,自带辣椒,自带黄豆……
那些年,我们整天吃的是榨菜、豆腐、海带、粉丝,一周就这几样换来换去,吃得你想吐!
于是我们不得不在每次周末返校时,想着法子从家里带点菜来,来安慰自己干瘪的无精打采的肚皮,安慰没有一丝油水正嗷嗷待哺的嘴……
带到学校的菜首选是酸辣椒炒豆豉。豆豉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口味不错,关键是用酸辣椒一炒,在学校吃一周都没问题。但说实话,经常吃也没啥感觉,不过总比学校的菜有油水。
其次是酸辣椒炒豆腐丝。那时节农村里流行种豆,每家每户都有不少豆子,一个村里也总有几个打豆腐的,将豆腐浸灰洗净晒干,切成细丝,用油炸香,放入酸辣椒翻炒出锅,冷却后放入玻璃瓶里盖好,到了学校开餐时从玻璃瓶倒点出来,即便是食堂常吃的粉丝海带,也变得好吃了。这一周,一到吃饭时间就特别开心,学习起来也分外有劲。
家里实在找不出什么菜的还可以用瓜藤根、刀把豆、茄子等切成碎块做成榨菜,也是一种美味。至不济,就用酸辣椒炒萝卜丝也不错。
当然前面这些菜是我等家境一般的人不得已的选择。家里条件好的尽可以炒点荤菜,比如酸辣椒炒肉炒鸡,酸辣椒炒吹鸭子(本地特色菜:新鲜鸭子宰杀后去除内脏鸭头鸭爪,放适量盐腌制一两天,再挂在屋梁上风干即可)。
不过我们穷人家孩子也有自己的办法,每逢周末,我们三五成群从家里背起哈巴(一种竹制捕鱼工具,口宽尾窄)到屋门前水库滩涂上,将哈巴并在一起围住一向,从其他三向击水前进,于是那水中游鱼争相逃窜,然后冲进哈巴,运气好的话每次就有若干小鱼倒入桶中,这样搞几次,每个人或多或少有一些收获。
回到家里,将小鱼清理干净,放适量盐腌制片刻,用油一炸,那香味让人口水直流,然后放入酸辣椒、生姜丝、大蒜苗、香菜,翻炒片刻出锅,色香味俱全。全家都吃得很开心,只有母亲有点懊恼,因为这一顿饭不光多吃了不少米,关键是还多用了好多油,下一个月只能再想法控制了。
吃完饭后妈妈将早已另外舀出的一碗酸辣椒炒鱼仔,在两个弟弟羡慕的眼光中倒入我早已洗净准备好的玻璃罐中,返校后这一周就算打夏祭了,同学们也很羡慕,大家你夹我的,我夹你的,带来的菜大都是互相换着吃,现在想来实在是快意之极!
还有一种菜不得不提,那就是家里杀年猪后煎油剩下的油炸,现在的城里人说吃了会致癌,干脆扔了,可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却是好东西,用辣椒粉加些许清水,煮饭时放在饭里一蒸,饭菜一起出炉,色泽红艳,又香又软,咬一口油水直冒,大呼过瘾,可是不耐久藏,还是用酸辣椒炒更合适带到学校,这也许是今天我特别钟爱酸辣椒炒油炸这道菜的缘由吧。
若干年后,当我牵着女儿的手从街上走过,走进女儿渴求已久的肯德基,买了一大堆烤鸡翅全家桶什么的,我尝试了一下,和我那时从家带到学校的菜相比,虽然价格贵,但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好,也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看着旁边欢呼雀跃、狼吞虎咽的小胖墩们,我一脸苦笑,这就是所谓的小康时代、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