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没有摸过树的皮,闻过花的香,没有走进过大自然,没有穿越过一座古城,没有在清晨逛过市场,那么一个孩子如何能成长呢?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经历和玩耍,说不定比多做几道习题,多背几首诗歌更重要。”
我深信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玩耍与经历才是童年真正需要的东西,尤其在一个城市化进程迅速而自然缺失的年代。我曾经也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在自然缺失的年代,如何带给孩子真实的教育?在两位香港美女老师分享的《社区艺术教育究竟怎么玩》的分享会上,我大概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在真实的世界里,带给孩子真实的五感艺术教育!
什么是五感?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眼、耳、鼻、舌、身,对应的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更进一步解释五感就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基础工具,是孩子与这个世界产生连接的最基本的感知、感受。然而这是目前对儿童教育最缺失的部分。我们更注重的可能是孩子的智识教育,却忽略了他们身体内在感知觉的发展。然而感知、思考和创造最终形成了我们的学习行为。
两位美女老师在香港开创的开物创新教育是一家设计驱动教育机构,致力于培养未来的创新者。而他们的理念基础就是用五感解锁社区教育的新玩法。简单地讲,就是他们组织并带领孩子在自己所生活的社区通过玩耍、游戏的方式,调动孩子们的五感去观察、感知着自己周围真实的世界,带给孩子真切的感受。在自然和人文体验中刺激孩子的感官发展,引导孩子感受自然之美、文化之美和人性之美。然后再通过分析、思考,创造出属于孩子自己的艺术作品。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给香港当地政府提交了他们的课程理念,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在一个叫做柴湾的看似很破旧的社区,绝不会出现在旅游胜地和攻略里的小社区举办了一期社区艺术的新玩法,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身体通过观察,体验,创造出一幅幅惊人的作品。这让我想到了蒋勋在他的《感觉十书》里这样描述的“使一个人亲近艺术的,其实是一些身体深处挥之不去的记忆。一首乐曲、一首诗、一部小说、一出戏剧、一张画,像是不断剥开的洋葱,一层一层打开我们的视觉、听觉,打开我们眼、耳、鼻、舍、身的全部感觉记忆,打开我们生命里的全部心灵经验。”
开物创新的教育理念及宗旨是培养未来的创新者。这一点也是很让人钦佩!当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流水线上生产规格一致的“螺丝钉”时,她们的教育已然着眼于培养未来人和创新者了。而如今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俨然是教育的最低目标。分享会上,两位美女老师也以日本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模式作为案例进行了拓展分析,日本的“藤”幼儿园曾经一度也在我们的微信朋友圈刷屏,那是我们所向往的教育。给幼儿提供自然、宽敞的空间,留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即使一些人数较少的学校,体育设施依然齐备。老师说“这里直到最后一个学生毕业,这个场所依然有它的用武之地,可用作养老院。”因为他们的教育没脱离现实,与社区和生活都紧密相连。
回望日本二战失败后的教育,面对战争的失败,国家的重建……19世纪40年代,日本对教育的考量是: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如今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到了70年代,日本已在追求培养个性化、多样化、有探索精神的人。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的教育目标是锁定在培养未来有创新精神的国际公民。细细思量,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哪个层面?
如今我们的教育让孩子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孩子表达自己的方式单一。而美学家告诉我们,五感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生命记忆,它们影响着我们个人的追求与表达。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改变世界的可能!让我们拆掉思维里的墙,也拆掉“围在孩子周围的墙”,让孩子回归生活,在真实的生活里感知自己、感知他人、感知世界;让他们与这个世界产生真实的连接,孩子才有力量做自己。他们才有机会接受真实而完整地教育,这是人类共同的期待!也是我们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