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波三折的科举路,及期间大事。
1)14-22岁:经历7次失败,才勉强获得“秀才”称号。肆业于莲湖书院。
大事:道光十三年,曾国藩22岁时与欧阳氏结婚。
2)22-23岁:成功获得“举人”称号。
这一年他进入岳麓书院,书院的代表人物有:左宗棠、郭嵩燾、江若源等。
3)23-27岁:经历三次失败,获得“同进士”身份。笔试名次不佳,成绩为3等42名。
大事:事情峰回路转,在电视中,曾国藩表现优异,面对皇帝毫无惧色,道光皇帝对他十分赞赏,钦点为一等二名,入翰林院。
此时其祖父的嘱咐成为曾国藩一辈子所信奉的人生信条: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
4)27-29岁:翰林院毕业,授予翰林院检讨。这也是曾国藩的第一份官职。
总结:一路走来,波折重重,却惊喜丛生。
二、曾国藩为自己的官场亮相所做的未雨绸缪之事。
1)进入仕林的,在大年初一,要举行朝贺大典,需到各处拜年。曾国藩初进官场就突显了他”恭敬有别,亲疏有度”的交际法则。
初一:拜访有举荐之恩的长辈穆彰阿。穆彰阿是当时的大学士,也是曾国藩的主考官。
大事:曾国藩之名是穆彰阿取的,寓意“做国家藩篱栋梁。”
初二:拜访同乡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贯穿一个“谨”字,保持不远不近,不过分亲近的距离。后两天拜访同年。与其一同参加科举考试的同学们。对同学主张”求必应,尽力而为”。2)做京官之前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需“拜访敛财”,给上面打点关系。当时盛传“穷京官不如地方官”。对此曾国藩早有耳闻,所以他进京之前特意在家乡逗留了近一年,在这一年里他不断走访亲友,乡里村里县里,地方官,经商的小商小贩。对于亲戚朋友的贺礼,曾国藩有一本账的明细至今被保存了下来。
三、京官难做,窘迫艰难。
曾国藩为官清廉,初进京城,官微人穷,俸禄还不够交房租。他举债过日,据说借债最多的年份高达1000多两。曾国藩曾多次产生退意,却被父亲言辞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