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王贞仪这个名字,绝大多数人第一感受就是:“这是谁啊?”
虽然王贞仪在国内默默无闻、鲜有人知她的事迹,但是在国外她却吸粉无数。王贞仪生活在18世纪的清朝,去年她一度刷屏国外社交网络,并且她还入选了美国畅销书《勇往直前:50 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
世界顶级科学学术期刊《自然》杂志评价她:“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
如果我们在晚上仰望星空,说不定还能用天文望远镜看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金星上的一个陨石坑。
王贞仪的形象曾经出现在一张外国明信片上,当时画面上她穿着汉服,正拿着望远镜观察星空,一开始还有不少网友误认为这是一名日本女子:
●清代奇女子王贞仪致力于科学研究,从小潜心治学,凭借着毅力,她20多岁时便精通文理骑射,一生著作更是多达64卷,涉及诗词、数学、天文学。
王贞仪,字德卿,南京人。
乾隆三十三年,她出生在一个诗书传家的书香门第,其祖父、父亲都精通诗书、数学、医学、星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王贞仪从小就对自然科学、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能够成为一名全球顶尖的科学家与此脱不开关系。
王贞仪生活的年代,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不能像男孩子一样到私塾里学习知识,所以她的求学之路要远比旁人来得艰难。
引导王贞仪走进科学大门的是她的祖父王者辅,小时候王贞仪侍奉在祖父身边,王者辅便教导她算法、历法一类的知识,这些晦涩难懂的知识不仅没有打消王贞仪求学的兴趣,反倒让不服输的王贞仪产生了斗志,在之后的日子里,她花了十余年的时间来钻研这些知识。
王贞仪的祖母董氏,在她八岁那年开始教她诗书,在她12岁时又教她写文章。其父王锡深更加硬核,他带着王贞仪四海行医,传授给了她一身精湛的医术,就这样,一个会在未来影响世界的文理全才诞生了。
平日里王贞仪除了学习祖父留给她的75柜藏书,16岁开始王贞仪又开始和将军夫人学习骑射,可别以为她只是浅尝辄止,据记载,王贞仪在这方面也极有天赋,骑射功夫练到了“能跨马横戟,往来如飞,每射必中”的程度。
南京藏书家朱诸曾为《德风亭集》写跋中点评说::“德卿于书,无所不窥,工诗古人辞,尤精天算,贯通中西。自古才女如谢道蕴、左芬之属能为诗矣,未闻其能文章也;曹大家续汉史矣,宋宣文传周官矣,未闻其通天算也。德卿以一人兼之,可不谓彤管之杓魁青闺之收并乎?”
●凭借着简陋的实验环境,王贞仪硬是捣鼓出了月食的成因和地圆论的知识。
当时的人相信月食是有天狗之类的妖怪在“食月”,王贞仪对此嗤之以鼻,她为了研究月食的成因,便准备了灯笼当太阳、圆桌当地球、圆屏镜当月球在家里做起了“土试验”。
每到月圆之夜,王贞仪便在房间里挂上一个灯笼,然后在圆桌旁放置一个圆屏镜,观察三者之间的关系。
经过反复尝试,王贞仪在张衡的《灵宪》的基础上,成功找出了月食出现的原因,
二十岁的她将自己的发现写成著作《月食解》,其中涉及到月食发生、月食和月望等知识,基本和现代天文学的发现一致:“新月之时,月在日、地之间,地影蔽月,则生月食,故月食常在望(农历十五)。虽每月必有朔望,但不一定见月蚀,只有在黄道与白道交点附近,才有蚀象发生。”
考虑到王贞仪所处的时代和她的年龄,便可以得知她要得出这些结论究竟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了,毕竟即便是科技发达的现代,又有多少系统学习了专业知识的人敢打包票在那样的环境里能够得出这些结论呢?
在王贞仪的著作中,有一篇叫做《地圆论》的文章很有意思,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人居地上,各以所居之方为正,遥观异地皆斜立,其人立处皆当倾斜,而今不然,岂非首戴皆天,足履皆地。”
翻译过来是说:人生活在地上,大家都把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当作正的,而把异地当作斜立的,好像别人站在异地就应该倾斜一样,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难道不是因为头顶是天,脚下是地吗。
王贞仪这番话是针对“天圆地方”说(不论道,纯粹是针对天文学观点)提出的反驳,在王贞仪看来地球是圆的,我们觉得远方是斜立的、天空也是圆的,而远方的人和物却没有倾斜是因为宇宙无上下正反的分别,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他们所处的位置也是方的,所以人和物是不会倾倒的。
一个没有看过外太空中地球外观照片的清朝女子,能够如此清晰地认识到地圆和人、物不倾斜的原因之间的关系,这在我看来当真是非常牛的人了。
●逆流而上,王贞仪不甘于做被时代轻视的女子:“丈夫之志才子胸,谁言女儿不英雄!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
清朝对于女子的压抑是非常严重的,王贞仪所作所为在当时遭受的非议很多,诸如“失闺阁本来面目”、“一味好名的闺阁狂士”之类的恶言如一把利刃深深伤害着她。
对于这一切,王贞仪看在眼里,她立志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放大家的思想。
王贞仪不光强调知识上男女平等,二十多岁的她还开私塾宣扬男女平等的思想:“六经诸书,皆教人以正性明善,修身齐家之学,岂徒为男子辈设哉?”王贞仪堪称那个时代的新潮女性。
王贞仪想在18世纪的清朝,做这样超前的事情,显然是不现实的:学习知识或者只需要几年,而改变观念往往需要几代人。
纵然王贞仪平生文武兼资,旁通六艺,她一个人的力量还是太渺小了。
29岁那年,王贞仪得了重病,临终前她和丈夫把她平生的著作整理出来,“既删且焚,得少可存者十之二、三”,她反复嘱托丈夫把“生平手稿其为我尽致蒯大夫人,蒯夫人能彰我身后”,受时代的局限性,王贞仪这个遗愿很难完全实现,加之她的丈夫也在数年后去世,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不过,伟大的人即便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她的精神却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刻发光。她是时代的先行者,正是有了她这样的英雄式人物,现今的我们才能体会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谨以此文,向众多科研工作者致敬。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参考资料:
【1】《29岁过世,中国古代女科学家火遍西方,传奇人生堪比“穿越神剧”…》
【2】《金星陨石坑竟以她命名,清代女科学家为何频频被外媒关注》
【3】《然脂余韵·卷三》
【4】《苌楚斋续笔·女士王贞仪撰述》
【5】《晚晴簃诗汇· 卷一百八十六》
【6】《随园诗话补遗·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