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离不开群体,深受群体性思维的影响,那么它到底影响了我们什么呢?
“像别人看我们一样看我们自己可能会证实我们对别人最坏的猜忌。”
——富兰克林·P.琼斯
人是社会性动物,往往很容易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社会生活离不开群体。
(一)社会易化
假如你是擅长唱歌的人,和一群朋友在KTV唱歌,大家都很期待你的表演,你往往会唱得比以往更好;
假如你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要在公司大会上为近期的企划案做演讲,你可能会弄得很糟。
这就好像我是一个擅长家务却不爱运动的人,削苹果的时候,有朋友看着,我会削得更完美,又长又弯;但如果是乒乓球发球,对我来说比较难,大家看着,我就会更加发不好了。
对于那些简单的、熟练的行为,人们在有旁观者在场时通常能做得更好;但是对于那些复杂的、还没有掌握好的技能,人们在有他人在场时则会表现得没那么好。这被称为“社会易化”效应。这种来自于他人在场时个体产生的唤醒状态,也会在其他人并没有实际在场时,让个体受到预期的他人评价影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意别人的眼光”。比如你一个人在房间里拿着手机软件练习唱歌,发挥得很不错。突然有一天,你清楚地听到了隔壁邻居稍微大声一点的谈话,意识到你们之间的隔音不是那么好,从此你练歌的时候心中总有顾虑,发挥也再不如从前了。
(二)社会性懈怠
社会因素对人们的影响还有一个概念叫作“社会性懈怠”,指的是当人们作为群体的一员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不会像自己独立完成时那么努力。比如参加拔河比赛,如果是一对一拔河,相信你一定会比组对组的拔河更卖力。
这一现象被解释为:责任分散。当个体独立行动时,需要对结果负全部责任,而如果最终结果所负担的责任会在群体成员之间分散,群体中的个体就会相对懈怠。责任分散会对决策和判断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这里有个非常经典的案例,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之前曾发生过一起酒店里女生被绑架,呼救却无人帮助的事件。事后微博上许多文章倡导这样的做法:在求救的时候,不要喊救命,而是喊“那边戴眼镜的先生,求你帮我报警”,甚至是直接毁坏他人的手机等财物——其实就是用来避免因他人的社会性懈怠而使自己不能得救的事情发生。
(三)社会比较理论
在面临选择时,人们更愿意和那些观点和能力与自己接近的人做比较。同学聚会后,看到别人谈论结婚生子的话题,我们不免会去想,高中同学都结婚生娃了,我是不是也该结一个或生一个?再如,你和你的同伴一起去献血,你觉得抽血可疼了,当同伴说“不疼”的时候,碍于面子,你也跟着说“不疼”。离奇的是,在这种比较下,不仅是心理上觉得“不疼”了,连生理上也觉得不那么疼了。
(四)群体盲思
当一个群体具有凝聚力而且不受外界影响的时候,群体忠诚和从众压力就会导致“群体盲思”。这是一种来自群体内压力的“退化”。在中国,很多小地方依旧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整个村,甚至整个县城都认为女人必须生到男孩为止。这并不是文明的象征,却被这里的男男女女所信奉。就连当地的女性,在我们看来是“受害者”的人,也把“生儿子”作为自己的生育目标。这就是典型的群体盲思。避免群体盲思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正式任命某位群体成员担当批评者的角色。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讨论容易增强群体成员达成一致的倾向。这种现象会给我们带来深远的影响。
研究表明:
群体讨论通常使人们提倡更冒险的行为,这对于国家安全、商业等领域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群体讨论种族问题时,那些原本就怀有偏见的群体,在讨论后偏见变得更为强烈了;而那些本没有太多偏见的学生在讨论后偏见则变少了。
当问题本身产生了一种倾向,群体讨论会使这一倾向更为极端化。例如,当陪审团仅得到较弱的犯罪证据时,群体讨论会使判决更轻;而当陪审团得到确凿证据时,群体讨论后判罪则更重了。
(五)人多智慧多吗
以头脑风暴为例,我们总是一群人坐在一起,想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得到最好的方案。但研究却表明,独自产生想法后再汇总要比群体会议更加有效(社会性懈怠可能部分地导致了这一结果)。因为群体往往比其中等水平的成员做出的判断更为准确,而群体中最好的成员又经常胜过群体整体。那么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头脑风暴最好的方法是让几个人先独立思考问题,然后再汇集他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