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的打酱油,和现在网络用语打酱油是截然不同的。
和现在的年轻人说打酱油,他们根本想象不出是怎么回事,只有过来人才能切身体会到打酱油的场景和细节。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一家和同一生产队的另一户人家住在一个院子里。他们家没有儿女,只有老两口儿,按照年龄,我称呼两位老人二爷爷二奶奶(没有亲缘关系)。大约从我四岁,一直到八九岁,四五年的光景吧。
那时候,四五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帮大人做事情了,比如打酱油。
那时候的酱油、醋、白 酒、面酱等都是零售的。供销社把酱油等液体货物装在一个大缸里,缸沿上挂一个提子和一个漏斗。而酒是装在坛子里的,坛子有盖,提子放在旁边。酒提子比打酱油的提子小,而且酒提子不只一个,我印象中是一大一小两个。
同院的二奶奶经常叫我帮她打酱油。那时候酱油是一毛五一斤。每次她家酱油用完了,她就会提着空酱油瓶,拿着一毛钱,笑眯眯地叫着我的小名:“xx,去给二奶奶打半斤酱油。剩下的钱给你买糖吃。”半斤酱油七分半钱,按照四舍五入算法,应付八分钱。而供销社为了让社员们高兴,只收七分钱,这样,我打完酱油就能找回三分钱。
到了供销社,站在高高的柜台前,举着瓶子举着钱,大声说:“打半斤酱油。”
售货员过来接过瓶子,拿起旁边的漏斗插在瓶口,拿起提子,舀满一提酱油,熟练地倒入漏斗中。酱油就顺着漏斗徐徐流入瓶中。现在回想起来,那提子一定是半斤容量的,因为我每次打酱油,都是七分钱打一提。最后售货员把找回的三分钱硬币,连同半斤酱油交到我手里。
高高兴兴回到小院,把酱油和找回的零钱都交给二奶奶。二奶奶一手接过酱油瓶,一手推开我举着三分钱硬币的手,笑着说:“这孩子,找回的钱不是叫你买糖嘛,去,买糖去。”
再三推辞,最后征得母亲同意,拿着三分钱,飞快跑回供销社,买回来三块水果糖。
打酱油的时候,来回都是走着的,怕把酱油瓶摔了。买糖,必须跑着去。那时候,一块水果糖都是不常吃到的。
时至今日,打酱油的记忆和水果糖的甜蜜,依然印在了我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