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是日本作家斋藤孝的一本很薄很薄的书,说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我们要读书
这本书开篇就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读书,对于现在很多人认为互联网时代信息如此发达,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信息或者当需要的时候直接搜索,根本没有必要读书的想法深表遗憾,并且非常斩钉截铁的说:
1、读书才能挖掘“深潜力”。
何为“深潜力”,作者的解释是向下深潜,透过浑浊的本职看到深处隐藏的清流的能力。细思之下极为认同。互联网时代,信息爆棚而且变化之快总让你措手不及,当你还沉浸在上一个信息无法自拔的时候,下一个信息已经轰动全城,你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吸引,完全忘了上一秒自己在思考什么!我本人就是这样。翻看A信息的时候,还想着某个地方没搞明白,回去要好好查一下,当B信息蹦出来的时候,思维一下子就跟着跑了。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而且我们对于互联网有一股深深的依赖,今天看古典老师《拆掉思维里的墙》里提到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女大多不认路”,讲的是一个美女朋友每次和朋友相约吃饭都会因为迷路迟到,不是她没有方向感,在带客户看房子的时候,东南西北可是门儿清,而是她每次和朋友约会出门都开车,车上有GPS导航,完全听从了导航的指挥,开的是云里雾里。
我们对于互联网也是如此,其实有些问题不是自己解决不了,但总会下意识的去搜索,久而久之没有通过互联网搜索出来的答案,自己都不敢信,在这种“重度依赖”下,人哪里有向下深潜的能力。
2、读书可以培养“多视角思维”。
非常好理解,一本书一个作者,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为了把自己的观点、态度讲明白,他会事无巨细的表达、举例等等,如果遇到一本学术类书籍或者小说,涉及的人那就更多了,那真真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如果你有幸遇到的是一本好书,道理阐述分外清晰、心理描写分外具体,那真是捡到宝。
你呢,作为一个读者,初次阅读的时候只要跟着书,一会儿A一会儿B就好,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再纠结纠结为什么这么想不那么想,这岂不就是“多视角思维”?
我曾经特别羡慕演员可以体验多种人生,可恨自己无貌又无表演才,但读书实现了我这个体验人生百态的小小心愿,关键是价格还不贵。
3、读书可以增强决断力和判断力。
这说的有点悬乎了,不就是读书么,怎么还跟决断力、判断力扯上关系了。你还别不信,你想想都说现在市场上书多,这是事实,你走进哪个书店,不都是书山书海,但你的时间就那么点,买什么书、读什么书、读的过程中是一直读下去还是半道弃了,这不得有判断力啊?有了判断之后,得行动吧,不然一个劲儿的纠结还是让自己不愉快,这时候需要决断力吧?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很浅薄的理解。《深阅读》作者分析说,我们人在独处的时候是精神恢复的最佳时间,这个时候读书,可以减少孤独让心态变得从容,从容后阅读过程中会变得积极主动,主动的结果是思考,然后思考的越来越深,这种情况下,会在无形中形成自己的判断力,长期积累后,判断力增强,增强后不满足“纹丝不动”的现状,自然而然会进行决断。
二、怎么找到优质的书?
不外乎行家书评、报刊策划、网上评价等等。
回归到我们的生活情境中,那就是:
1、如果你想知道一个行业,先去搜索这个行业的大牛,大牛著书立说那就赶紧买来看。这个概率还是很大的。如果没有,那就找专门写书评的人,通过阅读书评对书籍做初筛。现在公众号、微博那么方便,找行家书评还是挺容易的一件事,对了,还有豆瓣。
2、当当、亚马逊、新浪等等都会有年度**书排行版,照着榜单来买,差不了太多。当你有了一定积累,你会发现有一些榜单没有含金量、有一些含金量很高,那含金量很高的就可以作为你的待阅读清单。
3、看网上评价,找哪些人买过、读过,听听他们的意见。
前两天听萧秋水老师的课,也总结了几个方法,比如找爱读书的朋友给推荐、从现在阅读的书籍中找到作者引用的书目等等,都不失为很好的方法。
实在懒也没关系,就找经典书籍读,那么多人帮你过滤,总是比较保险的。
三、什么样的读书习惯好?
不同的人读书,习惯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妙处和不足。作者推荐了几个,我个人觉得还比较靠谱:
1、边问边读。我们常常被告知读书要积极主动,如何主动?问哪。《如何阅读一本书》里讲了四个步骤,一是问自己这本书讲了什么?二是作者是如何讲的?三是作者讲的对不对?全对还是部分对?为什么?四是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通过不断的询问,激发自己的阅读好奇心,带着问题去阅读,你会下意识的去寻找答案,效果自然比闷头读来的好。
虽然自言自语有些神神叨叨,但真心有用。当我看到易仁永澄老师视频直播领读《好好学习》这本书的时候,他就是这个方法,而且整个过程神采奕奕。
2、朗读。这个方法很原始,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追求一目十行的速度,不愿意朗读,觉得浪费时间,但回想一下,我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阶段,可是一直有晨读课,而且晨读都是要读出声的。私以为有些文字的美,不读出来真的无法感受的到。
3、念给孩子听。这跟朗读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你有听众,过程中你可能会被某个问题打断,你回答的过程也会不由自主的去思考。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很多智慧女性往往都是很会讲故事的人,是不是?
4、听有声读物。我本人不太喜欢听有声读物,因为太慢,不过瘾。但今天看《拆掉思维里的墙》的时候,发现了差别,前期我曾经听过音频,因为听所以释放了双眼,随着主播的缓缓道来,我会随着语句去联想,很立体的感觉。自己看的时候,会打很多折扣。
尤其是听蒋勋老师细说红楼梦这个音频的时候,因为红楼梦本身很多画面描写,不自觉的会跟着声音想象画面,很鲜活。
四、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
作者讲了好多,整理出4点:
1、转换阅读,融入自身经验。也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说的,多思考这本书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书中说的案例我身上有没有,书中提到的方法我能不能用到等等。结合了自己经验的阅读,才会产生很大的收获。
2、“师事”阅读&“吐槽”阅读。顾名思义,前者是把书当老师,一点点慢慢读,一点点学习,过程中很是尊敬、小心,后者是“就看你怎么作”的心态。
3、读书时间的设置。一要有设定的读书时间,到了点儿之后就读,长此以往形成习惯;二有空就读,哪怕只有十分钟也可以读点内容。
4、快速阅读、精读相结合。一本书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有价值,也不是所有的都没价值,所以快速阅读找出哪些有价值哪些无价值,有则慢无则快,切不能匀速。
摘抄:
“读书的伟大妙趣,正在于能把原本只是排砌成行的文字在脑海里逐渐变为影像和声音”
“必要的思想或许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穷尽,我们现在只是给旧柴添新火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