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蛰伏,姜文回归,《邪不压正》,一如既往。
他的电影里,总是有着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息,这种气息,像过剩的荷尔蒙飘逸出来,像盈满的才华喷发出来,像武侠小说中的高手,武功高强却又遵守道义。每次看完姜文的电影,总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直呼痛快!
一如既往地很“姜文”,《邪不压正》仍然没有刻意迎合哪一方,历来最易被批评的地方就是他太高傲,不懂得迎合媒体和观众,以致于在人们看来,他的电影都很小众,除去《让子弹飞》刻意降低了门槛让大众也能体验一把“姜文电影”的快感,其他几部电影仍旧是格调很高,让一般观众难以理解。
可是,他需要别人理解吗?
他可是要站着把钱挣了的男人。
言归正传,《邪不压正》除了姜文一贯的“魔幻”、“野性、“暴力和性”元素之外,还有一个很文艺的词充盈了其中,那就是:浪漫。有十足的京味儿带来的怀旧,有极致的恩仇带来的快意,有刀光剑影下雪茄烟气衬托的朦胧。
对于这部电影,他说:这次要用电影,还原一个老北京。那个年代的老北京,就一个词:讲究。师父对李天然和师姐讲述“五岁之差”是讲究,因破败而愈发泛黄的正阳门是讲究,大雪倾城、松柏林立的中式屋顶是讲究,就连最后李天然复仇时的画面,也是对称的讲究。
这些讲究,让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姜文,因此这部电影也被称为“北洋三部曲”的终章。讲究是学不来的,是一个人内心气质的外化,姜文电影一直很讲究,像个长不大的孩子,硬气阳刚却又顽劣幼稚,在我看来,这些元素,才构成了今天的姜文,也才是真正与众不同的浪漫。
剧情取自张北海老师的《侠隐》,武林与江湖、复仇与权谋,姜文将电影的主基调定在这里,也将一种属于侠客的浪漫烘托出来,时代的溃败与人心的退却之下,江湖、私仇与国家大义纠缠在一起,一个字:燃。燃的轰轰烈烈,也燃的凄美悲怆。
少年复仇,卷入一场惊天权谋,屋檐之下,勾心斗角,屋檐之上,宁静安逸。姜文将所有的浪漫倾注在北平的红砖绿瓦上,少年成长在姜文那里总是很残酷,他被卷入权谋,他被当做棋子,他被彼时的恨和此时的恐惧支配着,惶惶终日。
不过还好,他遇到了关巧红,那个启发他,帮他长大的女人。裁缝铺老板的身份很有意味,这一路衣服的变化,也见证了李天然的成长,他终究会脱去西装,脱去和服,而穿上最体面的中国大褂,一如那些可敬的先辈,去面对世道的险恶,无所畏惧。这也是姜文想告诉自己孩子的吧,却也以这种浪漫的方式表达出来。
除此,看完电影后对许晴所演绎地角色颇有感触,从一开始的拼命要成为“皇后”,到后来城门上纵身而下,她给我们的震撼,绝不亚于李天然手起刀落带血的复仇,姜文的电影从来都将女性视为尤物,并给以极大的尊重,直男从来不是形容姜文的词,他的硬气,绝不是歧视女性的男权主义,而是属于男人自己的骨气,这种骨气里,浸透着尊重女性的侠气。
片尾时,复仇成功的李天然经历着成长的最后两步。
第一,“杀死”父亲。无论是教他武功的师父,还是养父亨得勒,亦或是最后一位爸爸蓝青峰,在李天然的成长过程中,既是扶持,也是束缚。当蓝青峰最后时刻告诉他:“你也该找一个自己的儿子”时,李天然已经在精神上杀死了这位最后的父亲,独自跨步而去,实现了真正的成长。
第二,“远离”母亲。在屋檐之上,关巧红道出了帮其复仇的真相,是想证明自己也有此等能力和决心,现在已经证明,离开已是定局。但她就像李天然精神上的母亲,割舍意味着成长,成长伴随着残酷。我们都经历过与妈妈分别的情景,也都知道,只有在她离开不再哭泣的时候,我们才真正长大了。很庆幸,一如那体面的长衫,李天然最终还是一个人站在了屋檐上,实现了他自己的蜕变。
审美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此片的口碑可能也会像《一步之遥》那样两极分化,但这并不影响姜文,也不能影响姜文的风格。有人说凭姜文现在的视听语言水平,随便出一部大众口味电影就足以秒掉很多大片。何乐而不为?
狂狷如他,在片中还不忘讽刺当代影评人,那句“电影我没看,我觉得他不好。”犀利精辟,刁钻辛辣,他不怕得罪谁,他不怕没有人喜欢,他不怕所有商业手段的炒作。
他是姜文,只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