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篇名为《我为什么不愿教“穷人家”的小孩?!》火了,文章首先声明,文中所说的“穷人家”,与经济和社会地位无关,是说那些自己不爱学习、不会思考,精神贫困的孩子父母,孩子在这样的父母引导下不知道会走向何方。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我本身师范出身,周围朋友大部分是当老师的,高中的,大学的,校外培训的,对教育本身还算了解。我自认为教不了高中及以下的孩子了,因为习惯了和三观建立、基本能力塑形的大学生交流,他们才能听懂我关注的内容,太基础的知识已经不太关注了。而高中以下的小朋友正是打基础的黄金时期,所有基础能力都是那时候培养的,越早越好。
听过很多家教(培训机构)老师抱怨,报班的大部分是差生,很难教会。他们脑子转的慢,一问三不知,如何解释都一脸懵逼。我想,学生固然水平稍差,老师们的讲解或许也不到位,你必须用适合学生水平的表述慢慢引导,要因材施教,不能按老师个人的节奏,按中等学生的教学方式,差生是跟不上节奏的。
我一直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先天差异不算太大,只要不傻,通过后天教育都能达到中等甚至以上水平。很多家长不会教育,要么工作太忙,把孩子丢给长辈或放到托儿所中,要么教育缺失,要么接受了普遍大众无差别的教育,教育资源本身差异很大,孩子又处在放养状态,不差才怪。如果小时候孩子逻辑思维、智力开发不足,后面各个阶段的学习都很费劲。
孩子可以不懂事,家长应该懂事,要陪伴孩子学会观察思考,读书识字,数理逻辑。经济条件允许,多带孩子走走看看,体验各种场合,孩子学习模仿领悟能力大都从这些实践中来。多和孩子交流,多读书,多让孩子发问,多动手。很多家长迷信课外辅导,把个人兴趣强加给孩子,有可能适得其反,很可能培养出顺从的脆弱的温室花朵。
我曾经研究过差生的思维方式,他们对知识不感兴趣,记忆力差,只关注零散的知识点,不会联想发散推理,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转眼就忘,这样学习永远学不会。他们基础太差,不知道问题从哪里来,怎么办,需要补的知识太多,必须从头梳理他的思维方式,教他打通知识点之间的链接,理顺知识脉络,花费的时间太多,等于重新培养一番。
好学生领悟能力强,一点就透,会知识平移,善于发现问题,本身学的既快又好,能在知识中发现乐趣,建立自信,效率很高,这就是学习能力。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因素很多,天赋条件,思维方式,注意力,勤奋程度都能影响学生发展,尤其是同学们主动探索的兴趣,有兴趣才会事半功倍。同学们不一定懒,有可能不感兴趣,不感兴趣不一定是内容枯燥,大部分是因为不懂——如果让同学们知道知识的价值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每个老师应该考虑的。
有些朋友抱怨我写了一些无用的大道理,没具体讲方法论,我有很多方法论,也知道很多故事,懒得一一列出。我喜欢列出一个普遍的问题,提出一些简单的评价(思路),具体方法论应该因人而异,自己去思考,如果我提供所谓标准答案,不一定是帮助读者,有时候是纵容他们偷懒。勤于思考才能脑子转的快,很多人不是笨,而是懒得思考,喜欢行动,如果兴趣在反馈直接的动手操作上,那就多参与实践,照样能活的精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多关注孩子们的教育,很多能力技能一旦学会终身受益,必须舍得投入,不然,孩子可真正输在了无形的起跑线了。外在所有的培训都是形式,可以不必在乎,但孩子的思考力,理解力,学习力,表达力必须培养,这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