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乡土本色
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土“是乡下人的命根,类似于“水土不服”之类的风俗,说明土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相当的地位。乡村里的人口像是附在土上的,很难引起较大的基层人口流动。
中国农民大多聚村而居:小农经营;方便合作利用水利;安全人多;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
乡土社会有地方性的限制,生于斯、死于斯,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二. 文字下乡
乡下人的代名词是“愚”?正如城里人分不清“麦子”还是“谷子”, 乡下人没见过城里的世面,自然会流露出“愚”,这不是智力问题,而是知识问题。“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文字”是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文字所传的请意是不完全的,这还得和外部条件相配合。在利用文字是,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是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乡土社会的本质。但从文字和语言角度去判断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文字知识一种工具,并非唯一工具。
三. 差序格局
乡下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这是个群己、人我界限怎么划分的问题。家庭爱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 周围划分一个圈子,范围大小依着中心的实力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算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谁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远愈淡。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是差序格局的譬喻。
四. 维系私人的道德
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系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弟。团队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有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