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土
看过电影《煎饼侠》之后,我的心里是五味杂陈。但凡有一点点判断,都能选择后悔。观众,永远不会为下一部可能的烂片买单。这也是电影《缝纫机乐队》口碑极差,票房平平的原因。
至于电影《缝纫机乐队》是否极差,我不能下结论。我未看,也就很难有说服力。评论之前,我看过几段预告片,就目前的信息而言,我是觉得并非空穴来风。与前作对比,票房差,这是最明显的差别。而口碑与前作一样,极差。
可能我觉得可以拿国庆档其它影片来对比,但我并不想与其它同时期上映的影片对比。那样显得不够公正,也没有可比性。导演在面对影评人的差评时,所表现出的态度太过狭隘。票房跌落,排片下降后采取的自我营销也没有挽回局面。
目前,这样的现状是正常的。观众,正在慢慢接受历练。我们观影量在逐渐增加,我们的品味也在不断上升。看电影已经不再是文化品味,也逐渐成为娱乐方式。这是好事,变成了大众化。
十年前,我们很少有人走进电影院看电影。那时的影院数量也极少,并不如现今普及。起码,以往多数人认为那是谈恋爱去的场所。当云梦也开始有了第一家商业的现代化电影院时,电影市场算是不缺少观众了。
对于电影的品味,每个人都是有着自己的衡量。类型、演员、导演、题材、地区,这些都是对于电影的区分和检索。同样从属于文化范畴,所有电影的类型我都看,就如我看大部分类型的书。喜剧,这是较难的电影类型。讲好一个故事,还能保证笑出声,就不那么容易了。
看了这么多喜剧,在我心里只有一位喜剧大师。不是周星驰,也不是金凯瑞,是卓别林。我从周星驰电影里看出了许多金凯瑞的影子,也看到过许多卓别林的影子。这只是一部分的彰显,而他的精神却是永远属于他。
董成鹏在网络剧《屌丝男士》上的成功,并不能复制。之所以电影《煎饼侠》能够取得高票房,完全是从网络剧的受众转化而来。至于口碑,观影过后才开始了集体的差评。网络剧的成功,奠定了观影群体的基础。口碑起了关键性作用,成也口碑。
同样由网络剧转化而成为荧幕电影的作品,并没有如董成鹏电影的口碑反差巨大。平心而论,网络剧转化成荧幕电影也并不能延误网络剧的好口碑。段子的拼凑,笑料低俗,小品式的结构,并不能编辑成一部完整的电影。
纵使电影《缝纫机乐队》质量合格,经历过前作的观众,也会出现一致抵制。有时候,人的评判标准会从记忆里抽离出过往,受一次蒙蔽就不会容易相信了。童话《狼来了》的故事用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狼真的来了,山下劳作的村民再也不会相信那个表面看上去天真无邪的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