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这电影真的可以吹一年,先说我看的版本,3D,120帧,万达杜比影院,效果棒极了。离顶配差个4K,顶配国内就上海北京两个影院能放。必须要吹120帧,我们平常电影是24帧,李安用大成本在电影用上了120帧,清晰度,流畅度我觉得都超过人眼能接受的范围。当然,电影成本大,120元的票价也比其他电影贵多了。
上一段专业,电影的帧数,就是画面数。大家所熟悉的24帧电影,就是每秒有24格画面在人眼前放映,由于视觉的停留效果,形成了连续动作的影像。但大多数时候我们谈帧数,往往是谈播放的帧数。实际上帧数的问题,包含“拍摄”和“播放”两件事,用多少帧速率拍摄,和用多少帧速率播放,如果探讨高帧数电影的制作,这两点都不能落下。自电影诞生以来,24帧/秒的设定,在制作成本和视觉效果上体现了合适的平衡性,因此成为主流技术参数设置,沿用至今。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突破24帧,追求更高帧数的尝试早已有之。例如彼得·杰克逊在《霍比特人》中,就采用了48帧的拍摄技术,并在小范围内播放了48帧版本。帧数的提升,意义在哪里呢?首先是拍摄上可以获得更加清晰和连贯的影像。高帧数拍摄条件下,被拍摄物体的动作被分解成更细致的图像,从前一秒内的一个动作只能拍摄24张画面,现在可以拍成48,乃至120格画面,动作被分解的更细致,同速率放映会让影像变得更加清晰连贯,演员的表演也会受到更少的限制。
好了,说人话,说身临其境真的不是夸张,杜比影院的音效又特棒,电影里比利经常走神,我也随着他走神,但突然间,有人喊他,我在现实中也跟着回了头。乃至我出了电影院,还感觉现实跟电影有些分不出来了。
说电影,李安那种细腻的,娓娓道来的拍摄风格,讲述这种内心戏是极棒的。用120帧看不多的战争戏,太爽了,我甚至可以看到火箭筒后坐力的火花,弹壳的跳出,眼睛里的血丝。而给比利林恩的特写,范迪塞尔的特写(我还是习惯叫他唐老大)清晰到眼睫毛。
电影剧情也是没毛病,本来就是极好的小说,不是美利坚精神的输出片,也不是典型的反战片,而且一种个人内心的成长,说实话,我能体会到比利的内心,因为我也选择了五年,而比利仅仅是个二年兵,比利在浮华的社会与枯燥的军队之间纠结,回忆。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纠结,回忆。当然,我不像比利一样,成为英雄,但我也有自己的奉献,不是吗?最后比利选择了回到军队,而我看完电影也得回去,这电影我是看的极有感情。
最后说,这么好的效果没能打压了剧情,反而加分,李安真厉害。说个遗憾,如果我能懂英语,不用盯着字幕看,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