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应试教育”还非常流行,学校的一切教育都是围绕着考试来进行。那时,我们学习的主要科目就是语文和数学(没错,连英语都没有),其他都是副科,且所有的副科都曾被主科老师占过课。那时,我们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幸运的是,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看书,没有课外书可以看,就把课本翻来覆去看,甚至经常去翻读初中的表姐的课本。尽管我的父母并没有读太多书,但他们却很支持我读书,经常给我买一些课外书,什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都是在那个时候读到的。
尽管拥有的书不多,但它们却为我打开了一个非常广阔的世界。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语言和文字可以有这么大的魔力,能够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后来,考上大学的我独自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求学,第一次进图书馆时,我震惊了,原来还有这么多的书啊!
也正是在大学里,我第一次听说“通识教育”这个词,它不是针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做专业性的教育,也不是我们熟悉的普及性教育,它更强调的是,从更宽广、更全面的角度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敢于怀疑、勤于思考、包容开放的人。
大学期间,我最常出入的就是图书馆,各种各样的书都会尝试着翻阅一番。这种广泛阅读给我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帮助我建构了自己的世界观。尤其是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后,逐渐会发现很多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其实前人早已给了我们解决的办法。
如今,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又一次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如果说我的童年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大概就是没有太多课外书可以读吧。而且,受以前学科教育的影响,我是一个偏科比较严重的人,人文学科知识丰富但自然科学和数理逻辑就非常差。所以在给孩子挑选书籍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选择一些通识教育方面的图书,从认识自我到认识世界,既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对日常生活的感知。
今年以来入了好几套米莱的科普童书,最近又看到一套非常牛的书——《课后半小时》,多达31本,光这分量就足以称得上是“重磅”!
细心的爸妈可能会看到,《课后半小时》系列书名上方有个小标题——“中国儿童核心素养培养计划”。这个“核心素养”是什么意思,又包含了哪些内容呢?
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会上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它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每一种素养又分别被细化为三个要点。
看起来每个要点都比较宽泛,具体落实到实际的教育中,该怎么做呢?其实大可不必犯愁,这些提炼出来的要点只是个目标,具体的操作并没有那么复杂。这套《课后半小时》其实就是根据这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创编的,咱只需要带着孩子跟着书里的内容走就行了。
这套书一共有31册,其中30册是正文书籍,每五册一个主题,正好与六大素养一一对应。
而第31册《概念之书》,是整套书的精华汇总,它将前面30册的重要内容做了一个提炼,帮助我们来回忆和查漏补缺。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拿到这套书之后不知该如何下手,因为随书还附赠一册“使用指南”,手把手教我们如何使用这套书来完成孩子的核心素养培养计划。真的是非常贴心的设计!
如果之前有看过米莱出的童书,就会知道,米莱在科普这方面一定是有野心的,它的每一套书都会邀请相关领域内的专家和一线的老师参与到图书的创作中,力求每一套童书都是真正符合我们的国情、符合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能够真正被孩子们所喜爱。
而这套《课后半小时》的编辑组从米莱科普知识宇宙中选取了其中的畅销王牌童书,将其中的知识进行重组和再加工,真真是“一本顶十本”,读完这一套,相当于收获了超过200本书的知识。而且,如果孩子经常阅读米莱的童书,可能在读到某一册时还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另外,书里还附赠了6张思维导图,将书中所涉及到的六大素养的知识做了一个汇总,一目了然。
说真的,我很羡慕如今的孩子,有这么丰富的学习资源,获取知识变得如此简单。也正因为如此,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才变得非常重要。
知识的海洋广阔无垠,如果不懂得如何学习和利用,那它们就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这个暑假,拿出一个月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好好读一读这套《课后半小时》吧,每天只需要半小时,在玩乐中学习,既开阔了眼界,又拓展了知识,还能增进亲子关系,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