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不下雨的西安,一下起来,就缠缠绵绵,像极了藏在深闺里的怨妇。
街道上的行人很少,就算有,也都低着头,自顾自地往前走去。我也一样,埋着头,走在雨里。我向来没有撑伞的习惯,总觉得是种累赘。
日子很安静,也很恬淡。曾经拒绝一个人的生活,现今却也爱上了这种生活。我开始试着让自己刀枪不入,开始让自己变得冷漠、世俗而古怪。
(一)
有时候,明明在一个城市已经呆了很久,却总会觉得陌生,似乎只有自己是个影子,茫然地漂浮,从来没有归宿,也不会有归宿。
然后,就会想一些实在无趣的问题,比如: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一条狗的使命》中,贝利说:陪伴着他的主人(伊森),就是生活的意义。
虽然贝利经几世轮回,终于回到主人公伊森身边。但贝利无论是在哪一个轮回,都与它的主人惜惜相伴。因为在它,陪伴就是生存的原因。
第一个轮回里,伊森救了它。于是,在那个本该充满着阴郁的童年,贝利的陪伴,让伊森的童年充满了那么多的趣味。
第二个轮回里,它变成了警犬。那个表面严肃无情的警察,其实是那么的孤独,渴望有人陪伴。贝利想法设法逗他笑,陪伴他,最后为了救他被歹徒所杀。
第三个轮回里,它成了单身女青年的小可爱。那个最初将自己封闭在房子里,只吃零食的单身女青年,将它当成唯一的陪伴和温暖。
第四个轮回里,它被拴在院子里。它被买来就一直被拴着,一过就是好几年。院子里的夫妻经常吵架,它最后被抛弃了。
被抛弃也好,贝利也没想着回去。它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记忆回来了……它疯狂地跑着,穿过麦田地,扑到了伊森的怀里。
(二)
看完电影,有一幕印象特别清楚,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夜晚,警犬贝利徘徊在警察的房子里,蹭着床周,眼睛巴巴地望着警察,嘀咕着:“我想睡觉了,可以睡你床上吗?”
贝利实在不想回到自己的狗窝,他多希望夜晚也能陪着主人呀。主人答应了,贝利高兴地爬上床。看到这一刻,突然会觉得生活好简单,幸福也太容易。
这部电影有太多让人流泪的地方。或许大多数人久而久之,逐渐麻痹。那颗最初的心,开始沾染尘埃,也开始变得束手束脚。
就像伊森骨折后,拒绝了他深爱的女孩;
就像伊森父亲的咆哮,离家出走;
就像警察一个人默默地吃饭,沉默不语;
就像那对夫妻,吵不完的架……
每个家庭都好累,每个人的内心都好苦。要考虑的问题太多,想要得到的东西也太多。久而久之,就会不快乐,不那么纯粹。
(三)
当伊森要离开的时候,贝利默默地想:“人类真复杂,一直在做狗不能理解的事,比如离开”。
这部电影以贝利的视角作为切入点,所以与其说是贝利的反思,不如说是贝利对人类的反思。我们为什么要不停地离开,不停地互相伤害呢?
在所有物种的天平里,人类似乎懂得最多,站在了食物链的最高端;但同时,人类也失去的最多,情感越来越贫瘠,甚或钝化。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最后一个章节,是“卡列宁的微笑”。在这一章,昆德拉突然抛弃了冷酷的笔调,变得温情了起来。特雷莎在卡列宁安乐死后,也逐渐放弃了对托马斯的猜疑和嫉妒,开始敞开自己,无条件的相爱。
也许,是因为在与动物相处的时候,能无欲无求,少点奢望,多点付出;也许,是因为动物心灵太过纯粹,我们不忍伤害。
人类男女之爱对于人与狗之间存在的友爱来说(至少在最佳例证中是如此),预先就低了一等。人类历史上这种奇怪的现象,可能是造物主始料不及的。
这完全是一种无我的爱:特丽莎不想从卡列宁那里获取什么,从未要求他给予爱的回报。
(四)
小时候,家里养过山羊。每天放学回家,我都拉着它去外面找草吃。日子久了,它就只认得我。
比如去上学,走了很远,回头发现它在后面跟着我;比如早上起床,它就在外面“咩咩”地叫着……
它只认得我,而我认得许多人,许多事。
后来,母亲说要卖掉它。母亲把它塞在蛇皮袋里,用绳子绑住,一拎。我跟在母亲屁股后面,哭天喊地。世界上所有的悲伤都向我涌来。
然而终究无力回天。母亲安慰道,“我用买羊的钱,给你买衣服吧。”
当把山羊推向屠宰场。我坐在路边的石头上,山羊的头不断地抵着我,投入我的怀抱。它流泪了。它那双滚圆的眼睛里滴落的泪水,在往后的很多年里,一直出现在我的梦里。
回家时,手里紧紧攥着母亲给我买的新衣服。我的眼泪没有了,甚至有了笑脸。
在动物与人类相处的世界里,最可悲的也正是如此。因为动物只有它的主人,而人类却拥有太多杂念,太多奢望;动物一心一意的付出,不求回报,而人类,却常常在讲求付出与回报比。
我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在固执地讲述人与动物?为什么那么多读者或者观者,那颗似乎坚硬无比的内心,一瞬间被打垮继而泪流满面?
也许,是因为,这世界,无论多么薄情。我们的爱,不会走远。
就像贝利说的:“我想睡觉了,可以睡你床上吗?”
是呀,唯有相守,我们才不会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