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需求,总是有很多感慨。人活着,需求总是如影随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无欲”境界,恐怕只有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忘我”修行中才能实现。那么需求有多重要呢?毛爷爷曾说,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是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可见社会的发展也是围绕着供需来运转的。
仔细考虑一下这句话,核心词为生产落后,增长,物质文化需求。那么怎么用互联网时代的想法,如何更好的理解这句话呢?我认为,从“增长”的角度,顾名思义为了过上更幸福的生活,用户的需求(或者叫做欲望)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持续膨胀的,膨胀的规律即马斯洛金字塔,从生理到安全再依次向上演化。从“生产”的角度,社会生产能力落后,指的是产量有限(资源稀缺的产品)或者质量有限(技术驱动型产品),这导致了人们很多需求被制约,另一方面,倘若生产能力真的先进到解决了我们所有的需求,那我们存在的意义将成为幸福的永生,这或许就是人类的终极吧,甚至对幸福与存在产生厌倦。或许正是这满足不了需求又积极争取的现阶段,让我们找到了存在的激情与意义。从“物质文化需求”方面,物质上包括但不限于衣食住行,文化上有阅读、成长等诸多需求。事实是,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在量的需求方面已经得到较好的满足,因此对于“质”而言,用户体验的优化成为需求更深层次的来源。对于衣食住行,淘宝京东、美团饿了么、链家、滴滴摩拜等产品的出现已经对这方面需求的痛点进行了一定的优化,近两年,得到、知乎等内容型产品,微信阅读等数字阅读产品得到较快的发展,与文化需求的痛点息息相关。
那么,今后一段时间的需求会如何发展?我认为比内容文化需求更高一层次的是情感需求。亲情,爱情,友情是支撑我们一路走下去的重要动力。这些感情建立在关系上,而关系来源于我们的社交。微信成功的将真实世界的关系移入数字化世界,微信红包增加了关系的互动,但是对于情感的表达还相对欠缺,相比而言,QQ对于好友生日的提示以及相关增值服务,使产品更有灵魂的温度。对于亲情,“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当今社会的巨大痛点,“常回家看看”成为央视公益广告的重点宣传语;对于爱情,第五次单身潮已经来临,“夜听“等公众号的火爆也证明年轻一代的困惑与渴望;对于友情,或许更多的是一切尽在不言中的心照不宣。
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社会生产将面临新一轮提速,人民的需求也将有机会得到更高一层次的满足。情,这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需求,将有机会在智能管家的大数据分析以及模型重建中得到抚慰,逝去的爱人亲友,错过的那个人,终将以人工智能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在虚拟的空间中,回到那时,那地,那景,那情,说出那些未曾表露的心声,一切都未曾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