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回来路过杭州,恰逢周二闭馆,又在杭州多留了一天,为了去看错过的晓书馆。
每到一个城市,搜的都是书吧、图书馆、书店,巴不得走遍各个大大小小和书相关的空间。
去年的现在去了一趟麦家的公益图书馆,说来有缘,今天就到了晓书馆。
晓书馆有很多的噱头,著名的学者著名的设计师,又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杭州。但我只庆幸有这样一个离家不远的图书馆,可以让我不用花很多钱很多时间就能讨教参观,不像成都北京,这来回的机票都够让人心疼的。
晓书馆不愧是一个拍照圣地,你可以随时看到拿着照相机咔嚓的年轻人,但也不乏真正来看书的“中老年人”。
今天来晓书馆的两个目的,一个是看他的布局设计,一个是看他装的都是些什么书籍。听说馆内选书有专门的团队负责,而且有大部分是高晓松的藏书。
下午坐着写完读后感已经到了五点多,剩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匆匆的起身参观,没仔细看藏书,但感觉还是挺合年轻人的口味,二楼有些许的绘本,适合阅读的年龄也偏大。
闲散的周末,点一杯咖啡,随意拿一本书,找个舒适的位置,也算是个很好的放松方式。
今天最大的收获是在二楼看到了专藏书区域,有为搬入新馆的时候我们也曾为如何处理旧书而专门讨论过。
过老的版本不适合上架,当废纸卖掉了可惜,书库太小又放不下。
我记得当时还想过是否有必要寻找到书籍的主人,咨询他们的想法,到底是把他们领回家还是由图书馆处理。
最后我们的解决方案是还能阅读的书籍赠送给读者,实在无法阅读的书籍再卖掉。
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但站在募资官的角度仍然非常的心疼,那些写着捐赠人姓名,留有原来主人信息的书籍在我看来比新书更有温度更应该被珍藏,哪怕他们已经泛黄、过时,被打入了冷宫。
而晓书馆的二楼,却留有一片专门用来安置他们的区域,让我心生惭愧。这些书籍值得我们如此对待。
感谢晓书馆让我可以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的为那些来到有为的书籍负责到底。年轻时被捧在手里完成他们的时代使命,现在也应该在书架上“安享晚年”。
从读者阅读体验的角度,我们还应该向晓书馆学习他的空间,布置和设计。
1.足够的桌椅
不过晓书馆和有为存在着同样的不足:椅子和桌子的高度比例不是很恰当,我刚坐了两分钟就颈椎僵硬。
2.舒适的沙发
有为的软装计划从搬入新馆就一直只被挂在嘴边,买不起大沙发,但像这种百元左右的小物件,还是可以慢慢添置的。
折叠式的沙发便宜又实用,家中常备!
3.良好的排风系统
记得在参观台湾的最美图书馆时也被他们的排风系统设计给惊到,不过我想这些需要专业设计师才能做的复杂工程……
想想都觉得还是直接开窗户更加实际一点……
4.适合儿童高度的洗手台
这个非常需要,加入2019年的募资计划!
5.方便妈妈给宝宝换尿不湿的操作台
虽然有为读者中抱着婴儿来阅读的妈妈不多,但是讲真,绝对比晓书馆多。
6.一套书就坚决不让他们兄妹各散东西的排摆方式。
有为现在用的是国图的编排法,很多的套装书不得不因为涉及的内容不同而分别安放在各个书架,特别是儿童文学,又有人物传记又有科学又有数学。虽然小巍已经在特别处理,但读者有时不知情还是会放在不同的书架上。
在图书馆最不爽的就是喜欢的书看了上集中集没有下集,如果我有点小钱,早就自己买了放家里,才不要到图书馆借呢!(来自傲娇读者丁的内心独白)
7.更加卫生的坐便清洁器
在厕纸都还没有解决的本馆,安装坐便清洁器的确是奢侈,但在有“锻炼后腿脚僵硬”体验的本人角度,绝对有坐便器的需求。
我原本觉得马桶太占地方又不卫生。而蹲厕占地面积小,清洗也容易。
站在老年人的角度,马桶的确比蹲厕更方便,年轻人啊还是需要从多个角度考虑。
8.随时观察阅览室温度的测温计
最后一点,图书馆的温度计从夏天到秋天已经说了一个季度了,什么时候才能买呢……
我们真的没有办法每次都能用人体感官来判断到底是开窗还是开空调……
其实我上面说的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已经被大家在平时就提过了无数次,我们并非不知道应该要这样做,而是实在揭不开锅…(尴尬脸)
我们选择省钱而暂时放下很多无伤大雅的需求,其实这都是穷人思维。
钱需要花的时候还是应该花。
比如说一楼与二楼之间的隔门。
通向二楼的阅览室和一楼没有任何的隔断,每每一楼有活动,声音就会穿透到二楼,同时在一楼欢快的孩子们,到了二楼往往没有办法场景切换,依然不能保持安静,而这些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二楼难以酝酿安静阅读的氛围,读者的体验感变差。
我一直认为图书馆和其他公益机构有着很大的差别是我们有一个非常在地的实体馆。在这个人口不过七万的小县城,这个实体馆是和市民之间最直接的入口也是我们的门面,就好像我们认识一个人首先看到的是他的外表,然后才是了解他的性格特长等更深一层的东西。
如果我们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整日蓬头垢面衣衫不整,谁能愿意走近我们呢?
我从入职有为的第三个月就介入募资工作,这两年来从一只公益菜鸟到入门鸟,也算逐渐积累了一些心得经验,想来最遗憾的是自己没有那份敏锐的洞察力能够积累的更快些,学习的更快些。
哎,好了,今天就不叨叨了,明天还得赶火车。
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