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偶然看到这部电影,还没看到片头,不过对于非视觉系走心剧情片来说还好,影片所要营造的氛围是从头到尾都存在的,只要你不妄加评论并耐心看下去,总是能感受到的。唯一可惜的是,因为是中文配音的版本,所以体会不到演员为了和原型贴近而做出的口音练习的努力了(当然这不是该片的重点了)。
影片的时代背景是美国的1960s年代,女主童年回忆的背景在二十世纪初,此处觉得回忆背景蛮真实的——贫困和疾病虽然痛苦但却真是可靠的,现实的背景可能主要是在迪士尼公司里,代入感一般,而且六十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反而有些过于讲究而以虚华掩实的感觉,而且根据背景资料来看,历史中女作家的口碑确实不怎么好,所以看似美好的结局倒让人质疑了,不过这毕竟是一部电影,一个艺术作品,结局总觉得还有话没说完,但是却不想或是不必说了,这就是生活的本来状况。
演员阵容是很强大的,都是奥斯卡级别的,包括戏份不多的配角,看似现代名利场的好莱坞毕竟在于时代的缘故,已经功成名就的演员们还是更喜欢好故事和可以发挥演技的角色(这一点值得对于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带入却总觉不赶趟或是不搭边的天朝来说,是有借鉴价值的)。可能因为一些意味深长的话语总是女主和其他演员的对手戏中自然流露,或是因为女主的不合时宜的心情转变而让美好的温度瞬间跌入谷底的状态而激发出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看到美好的总是能让人心情愉悦,但是却总不能长久,也许是因为这样让人放下了很多,反而会让人觉得重力不够,不能脚踏实地,痛苦、挣扎、纠结、迷茫虽然让人不爽、别扭、难受甚而变得阴暗,但却会带来为了寻找美好而产生的推动力。
故事是依据真实事件改编,所以没有跌宕起伏和扣人心弦的起承转合,但却有着温暖和真实,这里人人都是梦想家,迪士尼的动画世界和动画乐园,仙女变成保姆,生活谱成歌曲,童话故事带来美梦成真……,但是文字变成书籍终究要换成钱才能买来更多纸写出更多的故事,场景变成电影终究要收票钱才能有下一部,有梦想的人和梦想家的区别大概在于事成与否吧。
女主各色(这两个字是这么写吗?)的性格源于童年的种种经历,父亲尽力想给女儿和家庭美好的童话生活,却总是在他自己和现实的对抗中屡战屡败,也许父亲不够坚强,但是却足够善良,给了女主用童话展示内心的想象力,虽然她没有朋友,家人也不联系,对于各种人的不和善甚至包括婴儿,这也是生活,看上去美好和善无害的人似乎大都是普通人,能做出点事的人大多优点和缺点是一样的明显和突出。虽然作家第二次去天使之城,还是那个空姐,而那个空姐也明显是吸取了教训,但是她却没有感受到作家微妙的改变,从三顾茅庐到不请自来。这里人性的某些特质就体现出来了,不变的应该是一视同仁,改变的应该是与时俱进,很多时候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不好往往是根本上就弄拧了。
本片给我的印象是散落在各处的细节处理,点点温暖化开真实的人生感触。印象最深的是作家和司机的相处过程,从陌生尴尬到相知相助,有些淡淡的交往却成就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友谊,这也许就是人与人交往本来的套路,恰到好处的一句话一伸手就够了,可是什么时候是恰到好处?这就是人生虽如戏,却没法编剧的缘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