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带着七岁的儿子住在娘家,男孩不幸淹死在家前的河中.这是多么让人惋惜和同情?现在的孩子多半独生,是绝对的心肝宝贝,又因为死在外婆家,由此产生了很多说法,请注意,是说法.
先是说孩子的祖父,非要儿媳赔自己的孙子,不吃不喝了好几天,要和孙子一起走;再后来,说法越来越多,说是小夫妻闹矛盾,母亲才带儿子回娘家的,早上母亲去河边刷牙,没注意儿子跟过来,一会的功夫,发现小孩不在已经晚了;还有,孩子的祖父特别疼爱孙子,一直和孙子睡,前段时间孙子说妈妈那是彩电,爷爷这个黑白的不好看,要和妈妈睡,本来他们家就很困难的,这个祖父为了孙子还是咬咬牙买了个彩电,可见爱之深,没想孙子还没看到就走了;最后的说法更致命,几天前因为小事,母亲责怪了儿子,说了一句"你再不乖,今年妈妈就不给你过生日了!"这话正常的逻辑是小孩过生日要买个蛋糕,加些好菜,或是请几个亲朋,或帮小孩买个礼物,母亲真实的意思无非是威胁儿子,如果不乖,这一切就什么也没有.巧在孩子没几天后就淹死了,富于想象的人们就把它和孩子的夭折联系起来,引申为因为母亲的这句"咒语",让孩子真的没过上来年的生日.这是个可怕的联想,或者说,是毫无责任地在悲痛者的伤口上洒盐.
我作为旁观者,付出了我全部的同情,也对关于"不过生日"说法的缔造者表示十分的憎恶,还有对这事的反思,和对语言的一些想法,最初回忆起的是翁美玲,她留下句"人言可畏"后自杀了,那时我还很单纯,想不不明白人言可畏会到可以杀人的地步,不过这事给了我一个暗示,语言有神秘的力量;年纪渐长,对人言的理解没有加深,反而淡了,人说我什么我就什么,不喜争论,这是庸人的做法,(不知是否可以这样推论:"中庸"是庸人的思想.)说好听了是太极的理念,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什么的.
翁美玲的死给我予警觉,我变的很少说话,开始喜欢闷头读书,书中自有广阔的世界,关于语言的力量的也不少,说有个男孩小时候非常喜欢打棒球,父亲支持他,总是说,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明星的,多年后,孩子真的成了世界知名的明星;另一个孩子小时候很顽皮,他的父亲经常为此生气,稍大后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这样捣蛋,迟早会进监狱的."多年后,男孩真的被关进了监狱.
这样暗示的例子实在太多,看多了,我也有了感觉,我在我的记事本扉页写了句话"别人可以说我不行,我不可以说自己不行",我试着努力改变我的不善言语,并且不惜以醉酒作代 价――醉酒后话多,可效果不怎么样,最终克服不了的是自己,我太在乎别人的感受别人的说法,改变自己甚至是个浩大的工程,实在强求不来.
前日我的朋友戏子下载了不少佛经,整天播放,说是可以静心;虽然不懂梵文,听的多了,多少有了点印象,不过最后也一样没听下去,习惯了声色的戏子,改变谈何容易?佛法是需要有很大决心的人去领悟的,就象我想改变一样艰难,世上那么多的出家人,整天颂经,这心应该静了,静后为净,趋超脱,可是在我看来,这也多半是表面,出家人都,成佛的凤毛麟角,人性的本质,一有合适的机会,极易崩溃.
多的还是俗人,俗人是净不了自己很多无所顾忌的想法,还有希望着发生什么的"乐观"(乐于观望)心态,于是就有了关于"不过生日"的说法.据说这说法源于"仙人",这样的仙人遍布全国,有的地方谓巫师,也有说算命先生的,亡者已去,问仙人可以知道关于亡者的消息.仙人说那位母亲说过这句"不帮儿子过生日",关于这些极细微的事,这位母亲实在想不起来有没有说过,一时无语了一会,这样的不置可否在好事者的头脑里就是默认,这样的默认就让这事复杂化,矛盾升级化了;关键是仙人的话灵了神了,景仰信仰的人更多了,对这说法的流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俗人的俗更多表现在私下的交流和附会,无话不说,说无不尽意痛快,无不津津乐道,这私下交流传播速度之快超出了学者的想象,就有了这样的定性:是母亲把孩子咒死了,这母亲是个罪人,呜呼!
我家小孩有个坏习惯,吃饭磨蹭的很,我常为此烦恼,又不好把生气表现出来,只可善导,告诉他少吃饭会缺少营养,缺少营养会生……我突然顿住话语,把"病"字吞在嘴里,我想到了那位母亲神秘的"咒语",当然,我不相信这样的咒语,也不相信金字塔里的咒语,我只相信必然,比如我家小孩必然会生病,和我说他生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哪天小孩真生病了,我母亲或者也去问仙人,偏偏仙人会"算"出我说过小孩生病的事,然后母亲再想起我今天说的话……看来,人有时说话真的要慎重了,看来我一直慎言是个很好的习惯,没有必要改变,不由释然.
第二天,朋友买了彩票,我对他说,你会中500万的,朋友很是谔然地连连表示感谢吉言,只是我心里隐隐作痛,为了一句话,祖父可能会恨一辈子,而那个母亲,一定会后悔一辈子了.
20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