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方: 韩先生
作者: 韩先生
2018-09-11 11:35:43
授权 0
阅读 51
彩墨画:
在中国画里,以“水墨画”为基底,在其上敷色、点彩,使画面较之水墨画在色彩上较为丰富、明
快、鲜亮。 以墨色为主,以墨显色,以色助墨。 彩墨画的来历1949年以后,随着“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要求的提出和苏联契斯恰柯夫油画教学体系的引入,这种“二分法”从内部产生了裂变。藏品征集:一伍陸壹}柒柒O【肆叁伍叁】以中央美术学院(在国立北平艺专的基础上于1950年4月成立,院长徐悲鸿)为例,这一变革的直接后果就是原先的“西画”分别成系(1954年成立版画系,1956年成立油画系)。由于以写意为主体的传统中国绘画不具备像古典油画那样的天然的现实主义风格,“国画”概念在1950年代以后也一度受到冷遇进而质疑,当时对于传统绘画的批评者更倾向于使用“中国画”而不是“国画”这个产生于国民党统治时期民族救亡运动中、不能代表新兴共和国之“国”的命名。 同时也是为求形式逻辑上命名的对等,原先的“国画”变成了“彩墨画系”(1953年成立,1958年复改称“国画系”)。至此,“彩墨画”与“油画”“版画”“连环画”等等被规定成为学科分类上同级的画种,素描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成为各系共同的大课。
【名称】传五代李升岳阳楼图【类别】中国古画【年代】五代【文物原属】清宫旧藏【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简介】选自「唐宋名缋」第二开,册,绢本。纵:23公分,横:23.3公分。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县西门,北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此楼,并请范仲淹作记,其中「先忧後乐」名句传世,使之声名大噪。观景楼阁矗立于城墩上,楼外洞庭湖面宽广浩渺。画上无款印,旧签题李升为唐末入蜀画家,应不致见此文。细察树石绘法、殿宇结构,与北京故宫元代夏永〈岳阳楼图〉相似。夏永(西元十四世纪中叶)字明远,浙江钱塘人。存世画迹多为团扇、册页,画上常自题与建筑物相关的诗词。
【名称】明戴进春山积翠图【类别】中国古画【年代】明代【文物原属】私人收藏【文物现状】上海博物馆藏【简介】纸本,墨笔,纵:141,横:53.4厘米。此图是作者现存画迹中有年款可考的仅存几幅之一,是研究戴进画风演变的一件重要代表作。布局取南宋[院体]程式,用对角线截断式构图表现近、中、远三个景物层次,明快简洁。中景和远景的山体皆从画外切入,一左一右相互交叉,与近景结合形成S形曲线。近景山脚屈曲盘桓的劲松,曳行在山间小径上的老者、书童等的处理和马远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松树的画法带有[拖枝马远]的味道,可见作者受南宋[院体]影响是很深的。山石用小斧劈皴和渴笔苔点画出,但其笔法已从马、夏朴实严谨的画格中突破,显示出轻快疏放的风采。款署[正统己巳上元日,钱塘戴文进为文序至契写春山积翠图],钤[文进]、[静庵]朱文印。此图作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作者时年62岁。曾经清代刘恕、近代庞元济收藏。戴进,字文进,号静庵。钱塘人。所作山水,师马远、夏圭,并取法郭熙、李唐,俱遒劲苍润。其画风在明代中叶影响甚大,后世推为"浙派"的创始人。该图作山间小径,一老者策杖缓行,侍童携琴随后;山间深处屋宇隐约。构图简括,用笔刚健;山峦用淡墨皴染,以浓墨点苔及杂木,写出了"山翠拂人"的意境。《春山积翠图》作于明正统十四年,是戴进六十二岁时的作品。此图构图、用笔与李唐、马远等南宋院体水墨画派风格—脉相承,以疏爽之笔出之。整幅作品用二大块斜向切入,近景以浓郁的松冠为主体;中景山岩以重浓墨点出树林;远景用谈墨稍示山形,施以苔点。近、中、远三个景物层次自然推出,简洁明快,颇具气势。视觉中心几株苍劲虬松屈曲盘桓,生意盎然。松下一高士曳杖缓行,一书童抱琴侍随,一前一后行进在高岭小径上。中景和远景的两座山峦相互交叉,左右相切,之间的茅舍隐隐约约,含蓄有致,与前景的人物相呼应。此图云气采用浸化渲染留出空白,隐无笔痕又弥漫流动。烟霭于画底油然而生,依山坡斜势施以皴笔,虽寥寥数笔,但将山坡质地表现毕至;小景山峦用笔轻快疏爽,虚实相映;山腰虚处薄雾环绕,宛如轻纱遮盖,穿过两山之间,消失在谷底尽头。使峡谷中的茅舍树林深幽隐藏,景致愈远愈迷蒙。不仅加强了画面的空间层次感,而且充满了静谧空幽,使整幅画呈现出一种高古清远,悠闲舒适的士大夫的生活情趣。《春山积翠图》很典型地代表了戴进中晚期画风的演变。作此图时,戴进这个“浙派”首领生活已经窘迫不堪, 在京城已难以立足,只好“乞食南还,既还钱塘,又值俗令票拘画公署屋梁,遂逃入余杭山中,卒靡有能物色之者”。 画这种春山积翠、隐土携琴的题材只能抒发不得其志的抑郁之 气,重温昔日“遂名海宇”的旧梦,表达对自然景色的依恋。 此图款识“正统己巳上元日钱塘戴文进为文序至契写春 山积翠图”,钤印“文进”、 “静庵”。
【名称】明溥山山水图【类别】中国古画【年代】明代【文物原属】【文物现状】现藏美国景元斋【简介】轴,绢本,水墨,尺幅:170.4厘米×45厘米傅山(1607—1684),初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又字侨山,别字公它、石道人等;入清后又名真山,号朱衣道人。阳曲(今属山西)人,家中富有收藏,幼年时即通诗书,兼擅书画,并精篆刻。清甲申(1644)后家道中落,除以书画换取钱粮外,还精于医道,行医生谋生。康熙十八年(1679)诏举博学鸿词,傅山以身体有病力辞,地方官派人将他置于床上抬往京师,距京师约三十里,傅山以死相拒,坚不入城。乃以处老多病为由,后诏免试放还,特加中书舍人。傅山去世后,仍以朱衣黄冠入殓,表明了他忠于明朝的态度。傅山能书擅画,尤精草书,恣纵狂放,极有风格。又懂医学,并有著作存世。傅山的绘画多以山水为题,画风稍拙,别有意趣。傅山除大量书画作品外,还有《霜红龛集》一书存世。本图右上角作者署款作“真山”两字,说明其时已经入清。画家在狭长的画面中,容纳了北方的大山大岭,从山脚一直画到山顶,山间一条溪水缓缓流下,贯穿了整个画幅,静中有动,使画面充满了生机。
【名称】明孙龙写生图【类别】中国古画【年代】明代【文物原属】故宫旧藏【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简介】图册,设色画。尺幅:23.5 x 22.2公分。孙龙(西元十五世纪)是江苏毗陵人。宣德年间任职于宫廷,擅长画花鸟草虫。纯以墨彩点染的技法,虽然传承自北宋的「没骨」体,其实已经具备个人的特色。本幅选自「孙龙写生姚公绶题合璧册」。画中的蜻蜓和豆娘,落笔轻松,彷佛不经意间挥洒而成,但却能充分掌握昆虫的动态及神情。而对页姚公绶(一四二三~一四九五)的书法,同样落笔潇洒,书画两相呼应,更是在写生之外,平添了文人典雅的气息。
【名称】明粤绣博古图【类别】中国古画【年代】明代【文物原属】故宫旧藏【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简介】粤绣,图轴,绫本。纵:215公分,横:47公分。白色地绫彩绣。粤绣博古图共八轴,本幅为其中一屏。八屏图案所摹绣之鼎彝古器,多取材于宣和博古图录。是幅绣古物十一件。幅中山水及桌面大理石纹,皆绣後添绘。然铺针细密,自然工整。唯古琴及下方古瓶座之绣线皆已腐蚀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