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语
D同学最近沉迷实验室,于是,我我我……又来打酱油了……
01
张爱玲是我少女时期最喜欢的国内女作家。其实我初一时才开始读她散文,但一见如故。此后读了小说全集。后来大一寒假又去图书馆借了很多研究张爱玲的资料来看,其中大多是她的好友夏志清编写。
大二时在慕课上学习了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开的“细读张爱玲”公开课。越了解她越爱她,连她的八卦和磨人的小心思都统统喜欢。甚至是她那冷艳高挑的长相身材,也愈来愈能看出独一份的韵味来。
上周日恰逢止庵老师来我校开讲座,原定主题为“张爱玲与现代文学的流变”,讲座内容与这个主题稍有变动,但围绕张爱玲写作展开。作为曾经的张迷,我赶紧约了闺蜜一起去赶场。现在整理出这份讲座笔记来。
02
止庵先生老本行也是医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系,做了两年口腔科医生后还是走上了心心念念的文学路。因此,止庵最初的文学史并不是在文学院的课堂上系统学到的,而是来源于书店之中。
书店上摆的文学书与文学史上的作家们列表和篇幅比重大致相同,但也略有出入。像鲁郭茅,巴老曹,这些作家的书籍几乎还是很多,但丁玲,赵树理,艾青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书籍正在慢慢退出市场,而着墨并不多的张爱玲(与巴金曹禺等作家相比)书籍却畅销不衰,甚至愈卖愈火。张爱玲书的与众不同处究竟在哪里?
一、人物的阶级关系不同
同期其他作家笔下人物都各有阶级身份,比如茅盾的《子夜》,每个人都是其阶级的代表,人物模式化,吴荪甫是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其言其行就必须代表这一身份。同时代苏青等女作家也与20世纪30年代左翼作家无异,虽然并不被左翼作家承认。
但张爱玲作品中淡化了人物的阶级身份,个人意识比较强,比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也有这种写法,但当时被左翼作家排斥。巴金在为其作序时就对此大加批判。相反,萧此前创作的渲染阶级性的《生死场》却大受好评。
二、题材不同
当时的文学主流是写重大题材,比如萧红的《生死场》,茅盾的大部分作品,老舍抗战后的作品,甚至是巴金的《家》。鲜有人写生活琐事和小事。读重大题材的作品需要联系时代背景,这些年代已经相去甚远,理解起来比较费力,并且也很难吃透。
而张爱玲写的家庭关系,男女关系,大多都是去时代背景的。只有在《倾城之恋》中有利用过一次日本轰炸浅水湾,使白流苏和范柳原最终走到一起。但这里的战争也只是个普通的背景,而不掺杂重大意义。这些作品阅读起来比较亲近,没有隔阂,所以至今仍能畅销。
三、语言风格不同
五四以后,中国开启白话文写作,初期时作家们纷纷仿照鲁迅、周作人等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作品写作。但鲁迅他们用的是直译,很多句子都不符合语法结构。这些作家们受翻译作品影响,也按照这种句式创作,俗称“翻译腔”。同期的茅盾、丁玲、巴金作品都有严重的“翻译腔”。
但张爱玲的写作是从中国旧文学那里继承来的。她是从古代的白话小说到民国的“鸳鸯蝴蝶派”,或者说传统小说中来的。而不是新文学。要了解张的语言风格,读透《红楼梦》、《金瓶梅》、《海上花列传》、《儒林外史》这四本通俗白话小说,再加上毛姆和赫胥黎的小说,就基本可以了。
四、自己的哲学
傅雷曾写过《评张爱玲的小说》。他认为《金锁记》为张爱玲最成功的作品,《连环套》最差。他还认为《倾城之恋》是一部失败之作。因为他认为,《金锁记》里面写的是人那种生命力的强烈对抗,《倾城之恋》写的是人的一种庸俗。
但张关注的点显然和傅雷不一样,她对于人生态度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她关注的是一个人,不属于某个阶级,某个组织,她关注的是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片小小立足之地。她认为人活着,需要找到自己的一个生命点。这个点不小,和一场战争一样重要。
《倾城之恋》里,白流苏最后顿悟了:“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都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一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男人。”《色戒》中,当王佳芝透过6克拉的钻戒看出易先生对自己的爱时,突然知晓了此前以为白白牺牲的贞洁是有意义的,一切虚幻和固执都找到了可附着的点——“他是爱我的”。
再到最后一部《同学少年都不贱》中,赵珏看到恩娟还在惦记着学生时代的同性恋对象,恍然明白她风光无限生活都是假的,而自己却是真实得活着。就像当年自己正在厨房刷碗,看电视说肯尼迪遇刺死了。想到自己还活着,虽然正在刷碗。赵珏的点便是真实地活着。
五、同时拥有两个视角
鲁迅在《立论》中写过一个故事:有个人家生了一个小孩,有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当官发财,这家人非常高兴。又来了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死,主人把这人打了一顿。鲁迅接着往下写,说当官发财都不一定落实,说他要死却是实话。
实际上这世界上有两种作家,大多数是对这个世界说谎的,因为人生不易,我们需要点心灵慰藉,需要美好的希冀。另外一种是说实话型的,国外以福楼拜、格林、毛姆、赫胥黎为代表,国内有鲁迅,此后是张爱玲。胡兰成说过一句话:“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个伟大的寻求者”。他们热衷于对这个世界说真话,看上去很无情。
这种真假话的变换来源于写作中的两个视点。其一是“人的视点”,用孔子的观点来说就是“仁者爱人”, 其二是“上帝视角”,套用老子的话来说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比如《色戒》结局中,易先生脱险后马上一个电话打去,“把那一带都封锁起来,一网打尽,不到晚上十点钟统统枪毙了。”“统统”二字采用上帝视角,几近冷漠,简直是在嘲讽王佳芝前一秒才涌出来的虚幻的爱
六、张爱玲与张爱玲的不同
张爱玲早期的作品锋芒毕露,才高气盛。在写《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的时候,她把人生看得很激烈。所以才有曹七巧的精明狠毒,白流苏的聪明算计。才有《茉莉香片》、《心经》中的畸形心理。
台湾才女林奕含与年轻时的张爱玲很像,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语言表达能力极强,想怎么写就能怎么写。在认识胡兰成后,张爱玲写的《留情》、《鸿鸾喜》等都变得很苍凉,她对人生的认识深了一步,意识到很多东西都无法说清,基本上都话说半句。语言越来越平和,情节也没那么尖锐。她把《金锁记》改成《怨女》,以及此后的《小团圆》,都是如此。
03
讲座中关于张爱玲文学的不同之处大致就是这六点。在讲座开始前有文学院学姐询问硕士论文方向问题。止庵老师就此提了点建议。你所关注的领域必定有大量研究,你研究时需要把别人的定论放在一边,自己去阅读原始文本,独立立论。大前提应当是事实或公理,不能把别人的研究结果当做自己立论的依据,否则别人的结果一被推翻你的也就不成立了。
在我看来读书亦然。简介,读后感,梗概,拆书稿之类的材料,都是文本的多次加工,可以在阅读文本后取其精华对比思考,但万万不能只停留在这最浅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