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身体觉得有些不适,遂去学校药店买些中成药来调理身体。那是个周末的早上,十点钟同学们估计还在睡梦中,所以药店里面没什么客人。店里面是一位慈眉善目的阿姨,脸上虽有皱纹,却显得沉稳从容,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典型的药理师形象。
在柜台结账的时候,她瞄了一眼我手中的药,皱了下眉头,关切地问道:你身体出现了什么症状?为何要吃这种药呢?我告诉她说,这几天天气炎热,我感觉虚火过盛,所以想补补阴亏。阿姨打量了我一番,而后略微思索了一下,说:你看起来体型消瘦,应该是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要想调好身体光补阴还不够,最好多买一盒补中益气丸配合着吃,效果更好。
以前去超市或者专卖店买东西时,经常在各种销售员的花言巧语下买了各种实际上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无用的物品占据个人空间,给我增添了很多烦恼,所以我是很反感这种主动的推销。我搪塞了她一句:这种药我吃过一个星期,感觉作用不大,不好意思,我不需要这个。
没想到她倒是较真了起来;中药起效慢,起码要一个月才能初步见到效果。我反驳道:古时名医张仲景说过,经方不过三,若药剂对症,三幅药就能见到效。我上次服用了一个星期也没见到效果,说明这药对我没用。
她摇了摇头,叹气说道: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当中确实说过这番话,但是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的药效已经大不如前。
因为店里没人,难得清闲,阿姨跟我聊了许多医药行业里的情况。交谈一番后我才明白了“中药见效慢”这句话中的门道。
阿姨在药学院读书,已经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事了,那时候医药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制药工业还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发达。因为物质紧缺,所以市面上流通的草药价格很高。所以他们读书时想要给病人开中药,药材要不就是自己种植,要不就去山上采集。虽然两种方法耗时耗力,但是采集到的药材都是天然生长,药效很好。病人服下药物一两剂之后便能见效。
而在改革开放后,国家放开私营企业制药,这些企业只顾经济效益而想尽各种方法提高草药的产量,导致许多产品比不上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的药。比如说,以前的牛黄是天然的,而现在为了经济效益,许多制药厂大多都使用人工牛黄(猪胆)来代替原来的牛黄。这样在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的同时,原来的药效也大不如前了。
因此,现在总是有些病人抱怨中医的疗效不好,其实这事不能全怪医生,有一部分责任是在药材上。有些懂得其中门道的医生为了让自己的药方达到预期的疗效,不顾教科书上对中药剂量的规定,随意提高中药剂量成分。这种药方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但是毒副作用不可控。她见过有些药方的牛黄竟然能开到120克,这个用量是标准药剂用量上限的三倍。大剂量的药虽然疗效好,但是对病人肝脏功能会造成隐性且不可逆转的伤害。
最后阿姨跟我说,最保守也是普遍的做法是,无论药剂的药效多么差,只要按照教科书上的规定来开药方就绝对不会对病人造成严重的损害。而成品药的有效成分没有以前传统中草药的高,再加上医生对药剂用量的严格遵守,所以现在中医的疗效已经不能用“经方不过三”来验证了。这也是目前中医疗效受到普遍的诟病的原因。
以前药理师在我的心目中是很神圣的职业,他们手中的薄薄的一纸化学配方牵动着万千人类的性命。但今天听完这番话之后,我对现在医药行业却多了一份感慨。如果阿姨说的话属实,那么表面上欣欣向荣的医药行业,实则在给千千万万的中华子孙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因为我们的子孙们以后服下的可能不是治病的药,而是盲目野蛮、逐利的产业规则下生产出来的没有任何疗效的安慰剂(一种来治疗心理疾病,主要成分为淀粉和食盐的,没有任何药理疗效的药)。若是再这样下去,他们种下的恶果,终有一天在他们子孙的身上应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