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一曲千古思
——正月十五之聯想與想像
紫雪
這學期講古典詩文鑒賞,第一課就是白居易的名篇《長恨歌》。
前段時間瘋狂的迷上京劇,尤其是梅派。學唱了梅派代表作品〝穆桂英掛帥”。對“想當年桃花馬上威風凜凜,敵血飛濺石榴裙”的穆桂英非常欣賞。梅派經典,以柔美婉轉的楊貴妃形象為主,但剛柔相濟的穆桂英、虞姬,也是梅派塑造的光彩照人的角色。梅派傳人梅葆玖,把〝大唐貴妃〞演繹到極致,一曲《梨花頌》也成為經典。
〝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如泥”脫胎于《長恨歌》里“梨花一枝春帶雨〞。長恨一曲千古思,想那相愛的李隆基與楊玉環何幸,被後人不斷的歌詠傳唱。
今天是正月十五,學校一旦開學,元宵節是絕不在放假之列的,除非剛好趕上星期天。正月十五鬧花燈在我們這裡也不大流行。從臘月就開始的燈會,到現在恐怕也讓人審美疲勞了。〝寶馬雕車香滿路”的盛景,倒是隨處都能夠遇到,不過是堵車堵的人心煩的時候,無奈的美好聯想而已。早已沒有了賞燈過節的興致,人們多思的是如何減肥,把過年胡吃海塞的過錯糾正過來。所以元宵節主要就熱鬧在微信和QQ裡。然各種祝福,雖花樣百出,實則一個意思,元宵節快樂。
快樂於現代人早已是奢侈,卻又是最為廉價的希望,人人都想擁有,人人都想送出。最終會明白,那不過是一個停在時間裡的煙花。
昨晚的月亮很大很圓,讓人懷疑是不是農曆計算錯了一天。前不久的超級藍月已讓人驚豔,這輪滿月便不是稀奇之物,亦沒有多少人去歌詠感嘆了。
還是會想到湯圓的,以前吃湯圓是自家做的。把黑芝麻、核桃、花生炒香了,打磨成粉,再用豬油白糖煉製,輔以桂花或橙糖粒。湯圓的心子,已耗費了無窮心思,白糯的湯圓便承包了做者的全部祝福。或者在某一個湯圓裡包上洗淨的硬幣,則吃上的人就好運好兆。舊時的年味,到元宵節是隆重的收尾,是節日的高潮。(很喜歡《千江有水千江月》,便因為它寫的年味濃美)一碗湯圓的個數,都蘊含了美好的祝願,好事成雙,三星高照,四季發财,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巧成福,八方來財,九九長壽,十全十美(不大允許只吃一个)。
我記憶裡最特殊的湯圓,如今已是絕唱。那一年元宵節姐姐突然生病,外婆母親照顧她去了。我與表妹則拜託青春正茂的小舅。小舅聰明而貪玩,早上囑咐我和表妹只管賴在床上,別起身,待中餐早餐一起解決。我倆飢腸轆轆,催他做湯圓。他倒好,三下兩下做的四個大湯圓。有多大呢?平常吃飯的小碗衹能裝一個。於是那天我與表妹各吃了一個終身難忘的湯圓,小舅吃了兩個。三个人都吃得心滿意足,笑逐顏開。如此特殊的記憶,隨小舅的去逝,而成為記憶的樂梗,斯人已逝,懷念如故。
而懷念之情《長恨歌》表現得那麼深切,“聖主朝朝暮暮情〞〝孤燈挑盡未成眠”。相思之情濃烈、慘澹、持久。我們的懷念,則淡而彌久,那是血濃于水的親情。
元宵節其實又是情人節。中國人好玩,自己的情人節,從七夕到上元均已忽略,別人的2月14被商家熱炒,就記得真真切切。又送玫瑰花又送巧克力,還紅包滿天飛,大家都陶醉在祝福里不宜樂乎。而更多克己、謙遜又含蓄的人,無所謂的過了每一天。美其名曰〝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總有人替他們分辨。其實從忽略擁抱到忽略節日,中國人早已不善表達愛。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教育雞湯,恰好折射出人性的冷漠。
一曲《長恨歌》把帝妃之愛寫得纏綿悱惻,這說明中國人骨子裡的醉心權貴。本來嘛,“石壕村中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憑什麼一個荒淫的君主,一個玩物似的妃子,能得到如許的讚美?說穿了是人性的一致,生離死別之後,无盡的思念,純化了故事的原本不堪。於是無數人把“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當做自己的愛情誓言,殊不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才是作者的警句。
沒有什麼是能圓滿的,十五的月亮恰是它由盈轉虧的開始。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你的願望沒有實現,一是你的願望實現了。哲人就是哲人,如此斬釘截鐵的告訴你真相。説什麼天長地久,唯長恨而已。各自珍重勿相扰。
所以,既花前月下共享良辰美景,又在心裡埋下人生如夢的隱悲,這才是惜春傷春的共情。
那麼多被蹉跎的歲月疊加在一起,比月圓時節多得多,猶如海水之与山泉。你讚美留連山泉的清冽甘甜,別忘了浩瀚苦澀的海水才是一切水循環的基本。所以每一天都可以當成情人節。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日一春秋。
終於明白自己這段時間的狀態有些返璞歸真,像孩子一樣單純的愛這個世界,不管是十五還是初一;像孩子一樣單純的與時間為敵,不管是風華正茂還是白髮蒼蒼,這樣,也許可以化解長恨了吧。
有些超前了。
窗外風聲咿呀,仿佛聽到穆桂英在唱,我不掛帥誰掛帥?我不領兵誰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