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读得有点懵,倒不是说书本身的内容深奥,主要的原因是这本书本身的特点。
从内容来看,这本书不算是一本很系统的著作,而是一个研究成果报告集,作者(们)列举了大量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试验结果,展示了这些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初步探索,但在逻辑性和系统性方面有所欠缺。我们不妨将它看作是一个旅游攻略,可以让人有个浅显的认识,或者把它当作一个地图,掌握自己打算前进的方向。这本书算是二手知识,要想有更深刻的认识,还需要向更本源的方向回溯,比如去寻找更系统化、体系化的书籍或者论文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例如思维形成原理、元认知、反馈和评估、学习迁移等。
虽然我们可能没有机会亲自参与到这些研究中去,至少我们应该有几个指导思想:
1、保持成长型思维。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也许只是我们投入的时间不够,还没能达到专家思维的程度。也许只是我们不够熟练,还没能达到迁移所要求的基础。只要生命还未结束,人生就是一个无限游戏。思想上停止了成长,跟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
2、保持开放的心态。当学术研究越来越精细化,专门化的同时,对学术研究本身的研究,或者就用书中所称的元认知,却要求越来越跨界,对学习的学习不断面临新技术、新领域的挑战,再也难以把文科知识和理科知识截然分开,还要洋洋得意地自诩为专业。谦逊一些,Stay hungry,Stay foolish.
3、死磕的精神。有些有效的学习方法,是真的有效的,只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比如一万小时定律,或者用更进阶的说法——刻意练习,很简单,很直接,很粗暴,但有多少人能做到?可能还会惹来别人的嘲笑。执着一些,在别人万万想不到的地方万一做到了,就是高手。
4、关注前沿研究。科学正在以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速度发展,关注前沿,可以让我们更快地了解自己的不足,更快地作出调整。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力,努力成为一个终身成长者,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办法就是持续关注领域的前沿发展,不断修正自己的发展策略和方向,就算跑不赢老虎,也要跑赢你身边那个竞争者。
由于思维自身的特殊性状,现行的科技还很难直接对思维本身进行跟踪,只能通过传感器进行间接测量。医学的进步在未来会让我们对思维形成机制有更清晰地认识,帮助人类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包括脑机接口这样具有颠覆性的知识连接方式,教师未来或许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知识传输的辅助者,教师自身掌握知识的能力比他的掌握的知识更重要。
计算机专家提出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是机器的终身学习。这不是很可怕的前景吗?当机器都已经进入终身学习的时代,如果我们还只是满足于把终身学习当作理想,我们的认知迭代远远跟不上一个不用吃饭不用睡觉不用闹情绪不用找人开撕的机器。或许我们真的会成为尤瓦尔赫拉利所说的“无用阶层”。
有没有办法解决呢?也许唯一一个可行的办法是终身成长。卡罗尔·德韦克认为,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容易成功,在对待学习这个问题上,也许我们一生都要做个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不断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不断寻找自己的甜蜜区,为了不成为咸鱼,我们不但要努力地游,不要不断地了解:“今天的水怎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