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
而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想要给孩子好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在处理诸多问题上也时常会纠结。
作为有女儿的父母,一直都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孩子爱美,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一方面,明白爱美是女孩的天性,要支持她,鼓励她,培养她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又担心过犹不及,囿于自己的外表,怕她被这华丽的世界所迷惑。到底应该怎样做?也许看看其他家庭的教育方式会有所启发。
1973年,董卿出生于上海。7岁那年,与父母搬到安徽生活。从此,童年成为了“摔跤吧,爸爸”的真人版。
父亲是不允许她打扮的,反对母亲给她做新衣服,也不让她照镜子。
有一次,父亲下班回家,发现了她爱照镜子的“毛病”,晚饭时,立马召开专场批斗大会。
父亲仗着自己是复旦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指着一盘土豆对董卿说,“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有时间,不如多看看书。”
小时候,董卿看见妈妈帮她做新衣服,高兴地不得了,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有新衣服穿了,不用再等到过年。
哪知做新衣这事儿,被父亲瞧见了,“孩子的衣服够穿就行,与其把时间花在穿衣打扮上,不如多看看书。”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父亲,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复旦大学新闻系,属于被知识改变了命运的一代,对知识有着无比的信任,所以她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多读书。
在董卿刚上小学那会儿,她的父亲就经常抱着很多书回到家,“你现在还看不懂,先学着抄成语和古诗,抄完了就大声朗诵,背诵,我在外面听着。”
董卿以为父亲开玩笑,结果发现他是认真的。他让董卿每天坚持抄成语和古诗。一两年后,又让她抄古文。这样的教育方式让董卿童年吃了不少苦,但也培养了她良好的文学素养。
时隔多年,在董卿泪流满面的陈述中,我们能感受到董爸爸严苛的教育方式与育儿法则,他不允许董卿从小打扮,是为了让她投入全部精力去读书,我们明白,虎爸的教育初心是好的,只是方法上偏激了些。
因为当年的《爸爸去哪儿》,一直以来,黄磊的女儿多多都深受大家喜爱,但前段时间,因为妈妈孙莉晒的一段视频,多多备受网友诽议。
事情的起因是,妈妈孙莉在微博上,晒出了多多手工编织毛线兔子的视频,眼尖的网友发现,多多居然打了耳洞,看到她耳朵上亮闪闪的,无名指上还戴了戒指!
面对网友对此的热烈讨论,多妈的回应只有两个字:天性。
多妈和多爸一直都很支持女儿的爱美属性,12岁的多多,想要打耳洞,妈妈孙莉不仅亲自陪着去,还特地发微博说:“小姑娘,恭喜你啊,为你的勇气点赞。”
不仅如此,黄磊也在微博,晒出过一张多多自制的“别针耳环照片”,并配文:“多多人儿,昨晚自制的耳环......”
作为父母,多妈多爸在女儿爱美的问题上,采取鼓励、支持的态度,但是她们也不曾忘记要培养女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日常生活中,多多不仅是名副其实的学霸,还是个小书迷,去哪儿都会带着一本书。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多多还和爸爸联手出了一本翻译作品《圣诞老爸的来信》;三年级为了与朋友们编排剧目《灰姑娘》,开始学着用英文进行剧本创作;现在还有了自己创作、翻译、配图的英文诗......
爱美与学习并不完全矛盾,爱美,不仅意味着,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主见,更是孩子第二人格的萌芽。与其打压、抑制,不如给与孩子充分探索的自由,并辅以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如今,我们处在的社会非常外貌协会,如果女孩从小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就容易在现实中迷失自我。
所以一方面培养女孩的自我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其自由发展,淡化孩子对于外表的关注,更多地引导孩子关注品格和成就。
美国的教育学家阿尼·伯格(Anea Bogue)就曾给出建议:“父母双方可以共同努力对她不基于外表的成绩(学业、体育、音乐,等等)予以奖励、进行认可并表现出由衷的赞赏,这样就能明白无误地传递信息——她的价值不是因外表而起也不会因外表而终。”
另一方面,带孩子一同去感受真正的美,带她去亲近大自然的美,感悟诗词中的美,倾听生活中的善意,领略意境之美,发现世间之美,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审美体系。帮助孩子寻找内心的火花,发现最让她有成就感的事情,培养鼓励她发挥她的天赋优势。
真正的美,应该是由内而外的。在美的问题上,对女孩善加引导,使她们不至于迷途,才是父母给孩子最深沉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