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年有关高考的各种新闻报道中,总是会有对高考作文的关注。这让我想起古时科举制度中的命题作文。关于文字的学习和运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语文相比较其他学科更具传统意义。
而作文的分值占据了整个语文科目的半壁江山,加之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写足一定量的字数,也是展现个人文采的部分。
无论是从难度还是创造力说起,因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备受人们的关注。所以历年语文考试结束后,对此有兴趣的人们会一展身手,晾出不少佳作。
我记得读小学和初中时,常年会有一项家庭作业,那就是写够规定张数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所使用的本子是有着精美外皮的,纸张略厚的笔记本。
里面的内容都是自己书写,一般是摘抄一些优美的语句、段落和名人名言。为了显得美观,往往还会有水彩笔勾勒花边和图案,与手抄报的形式相似。
现在回想起来,写读书笔记是个非常良好的习惯,而当时的我们却纯粹将它作为一项作业去应付完成。就算是网络和电脑已经随处可见的现在来看,也丝毫不过时。
更何况,在二十年前,很少有学生善于利用这个便利的工具。它的功用不止是在于摘抄几个句子,更是一个储备、重温和学习知识的过程。
而它对于提高写作文的水平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蕴含了多少颠扑不破的道理和智慧。
因为养成了经常写东西的习惯,文字的输出量加大必然会要求有输入量,阅读和笔记无疑是投入产出最好的渠道。尽管听说过类似的道理,但是真正激发内心的驱动力还是自我的需求。
想要表达的渴望需要借助大量词汇的运用,因为自身的知识储备终究是有限的,所以,你会不得已借助于阅读和笔记。
记录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用周冲的话说,抛开目的和公用性,我们受过的伤太多了,写作的过程也是疗伤的过程。
那些心事和故事,一定要讲给懂的人听。
但这世间真正懂你的人能有几个,何况就算宣之于口,也大都得不到解决。最懂自己的人莫过于自己,无人可倾诉,讲给自己的听,写给自己看就好。
固定的圈子和生活模式,会让人心生重复的厌倦感。记录文字会帮助我厘清思绪,隐形的情感跃然指尖,有一种真实存在感,动荡的周遭给不了的安宁,这是心灵给予的福祉。
我想看看长长的记录时光尽头,会是个怎样的自己。
尽管命题作文只是考试的内容,但是如今能够用文字记录生活的每一个人无不是从写完一篇篇令人头疼的作文所开始的。
这是冥冥之中,血脉里都蕴藏的浑然天成,等待我们自我觉醒、发现和运用。像是暗夜里散落的珍宝,闪着光,等待着与我们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