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第一部分

好,首先我们进入第一部分,说一说,怎么快速写作。

对于很多人来说,写作最苦恼的一个问题,不是怎么把一段文字修改得更精彩,而是怎么从头写出一段文字来。万事开头难,很多人提起笔来思考大半天,却迟迟写不出一个字。这种现象也被叫做“空白页综合征”。而想要提升写作速度,关键的就是要克服这种“空白页综合征”。

从脑科学的角度,从一张空白页到一篇文章,这是一个极大的跨越,我们的大脑很难凭空在脑海里构建出一篇文章的全貌,然后把它落到纸上。所以,就需要我们把形成一篇文章的过程拆分成很多小环节,逐一去完成,最后形成一篇文章。这对我们的大脑来说难度就降低了很多,过程会更加轻松。

这个方法,在书里被叫做“皮亚杰建构”,名字听起来高深,其实很简单,就是指把一个复杂的任务拆分成很多小的任务,逐一去解决,最后合成在一起,就完成了一个大的任务。就像教小孩画兔子,先要教他画圆形、椭圆、直线,然后再用这些几何形状拼接,就能完成简笔画。

按照“皮亚杰建构”的思路,书里把快速写出一篇文章,分解成这么几个步骤:写出关联的名词、搭配形容词、通过引经据典给文章立意、添加动词,最后是把所有成果串联成段落。

记不住没关系,听书文稿里有脑图,你可以保存备忘。下面咱们就一步一步展开来说。

第一步,是写出关联的名词。比如,要以“长城”为主题写一篇文章。那么我们先不要着急写句子,而是先想想,围绕着“长城”这个主题,有哪些相关的名词。比如,可以是山峰、山谷、信号、狼烟、战争。

接下来第二步,是给这些名词搭配形容词。比如,绵延万里的长城、层峦叠嶂的山峰、郁郁葱葱的山谷、宝贵的信号、四起的狼烟,还有残酷的战争。要注意的是,你一开始写出的那个形容词,可能不是最贴切的,但是没关系,先写下这一个,然后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再多写几个,最后从罗列出的这些当中,选出一个你觉得最贴切的。

搭配了形容词之后,下一步就可以去确定文章或段落的立意了。立意怎么迅速确定呢?简单地说,立意要靠古人。作者幽默地说,中文难学的原因,在于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学史;中文好学的原因,也在于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学史,因为所有的你能想到的角度,都被人写过了。

比如,关于“长城”,杜甫写过这样一句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争时,信息是很宝贵的,信息传递是很重要的。杜甫的这个角度就可以成为这段文字的立意。

不光是古诗,像宋词、元曲、散文,还有成语,都可以。写作的积累在于读书,输出的积累在于输入。所以,作者建议我们,平时要注重成语、诗词、典故的背诵和积累,这样在需要用到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就像跳舞要做拉伸,练功要扎马步一样,这些都是必须勤练的基本功。

现在我们有了名词、形容词和立意,下一步是添加动词。作者说,写文章最重要的就是动词。因为人脑对动作特别敏感,而人们在看到动词时激活的大脑区域,跟直接看到或做动作时激活的大脑区域有重叠之处。这就意味着,我们听到或者看到动词,就会想象到动作。所以,有动词的文章,读起来更能触动人。

好的动词能恰如其分地把几个名词连起来,变成“句子的眼”。什么是“好的动词”呢?就是越具体越好,越动态越好。比如,“他痛苦地答应了”,就不如“他咬着牙红着眼睛点了头”;“我吃了冰激凌”就不如“我舔了舔冰激凌,又在嘴里咂了一下味道”。

我们还是以“长城”的主题为例,在其中一些名词的组合中间,都放一个有动态感的动词。比如,“长城—蜿蜒—山峰”“长城—蛰伏—山谷”“狼烟—传输—信号”,等等。

好,到这里,我们成文所需要的素材就基本齐全了,接下来,我们就把上面四步当中积累的素材,整合成一段文字。比如:

绵延万里的长城,蜿蜒在层峦叠嶂的山峰之上,也蛰伏于郁郁葱葱的山谷之中。冷兵器时代,长城是一座信号台。匈奴来袭,狼烟便四起。所以,长城传输的是战时最宝贵的东西:信息与情报。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战争最宝贵的就是信息,因此,长城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当然,我们这只是很简短的一个文字版本。你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加上更多的细节和延展性的思考,把它变成一篇更长的文章。另外,如果在写文章的过程中,遇到了某个段落卡住的情况,也可以参考这几个步骤,快速写出一个段落。

总的来说,“皮亚杰建构”就像是给我们的写作过程提供了一根“拐杖”。如果你让一个不会行走的人直接跑到终点,是很难的,但是,如果你给他一根拐杖,让他每一步都有依靠地往前走,那么即使是原本走不动的人,也能稳当地到达终点。

不过请注意,这个方法只是能帮我们克服“空白页综合征”,提高写作速度,并不代表写出来的东西一定好。那接下来,我们就说说,怎么能把文章写得更好。

第二部分

这里对好的定义是,对读者有吸引力,让人越读越想读。

从这个角度来看,写作就像是下厨,必须要做出食客喜欢的口味,才能吸引他们,让他们越吃越想吃。这件事的难点在于,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太一样,有的人爱吃甜食,有的人爱吃肉,还有的人喜欢苦瓜、豆汁或香菜。那厨师该怎么做菜呢?方法就是,找到大家口味的那个公约数,也就是大多数人会喜欢的味道。

而人脑对于文章的品味,跟舌尖儿对于食物的品味是类似的。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因为后天的文化、习性和教养的不同,对不同的文章有可能有不同的偏好。但是,确实有一些文字和文章结构是所有人类都会喜欢的。那么,要成为优秀的写作者,我们就应该去寻找这些人类共通的品味。而这些共通的品味,就来自我们大脑的先天设置。一些特定的文字和架构,会触发我们大脑中的某些生理机制,吸引我们持续读下去。

这本书在讲怎么让文章更吸引人的时候,是以故事写作为例来讲的。这是因为,故事本身就是人类大脑特别喜欢的一种接收信息的方式,几乎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这样。我们大脑拥有一种其他动物没有的能力,就是我们会幻想,我们会在听别人的故事、别人的命运的时候,把自己代入,这就让故事拥有了强大的吸引力、说服力。所以,故事也是这本书里,作者最强调的内容类型之一。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以故事写作为例,来讲一讲,怎么通过内容上的“起—承—转—合”,来触发读者的大脑反应,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其中的脑科学原理,不仅在故事写作中适用,在其他类型的内容创作中也同样适用。

先来说“起—承—转—合”中的“起”,也就是,开头怎么吸引人。从脑科学的角度,作者特别强调了,要学会激活读者的肾上腺素。

通俗来讲,肾上腺素就是一种能让人“支棱起来”的生物能量。我们在神经生物学的科普书上经常看见的,大脑的“战斗或逃跑”的反应,就是“支棱起来”的表现。作者说,激活肾上腺素,是一个故事吸引人读下去的关键:如果你的故事不能让人“支棱起来”,就会让人昏昏欲睡。

在内容创作中,激活人的肾上腺素,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制造危险。比如,你可能看过一些电影或小说:一上来,主角就在被黑恶势力追赶,或者一上来,主角就正在被各路高手追杀或正在跳悬崖。这些是肉体上的危险。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危险,比如,你要去参加一个重要的面试,路上却遇到了意外;或者是,你去找一个暗恋很久的人表白,却发现另一个人正在手捧鲜花向TA走去,等等。这些开头都会吸引人想看下去。还有,在演讲或说服的场景中,如果用“凛冬将至”或者“危机来临”作为开头,也更能让听众打起精神。

虽然,有一些文字大师能写出温柔如水的文字,即使没有太“支棱”的部分,也会吸引人读下去,但那需要有对文笔和人性的精细掌握,并不是新手能做到的事情。作者认为,对于文字上的新手来说,还是最好先学会写“爽文”,也就是对肾上腺素激活度高,能让人“支棱起来”的文章。

接下来说“起—承—转—合”中的“承”,也就是,怎么在开头吸引住读者之后,继续保持他的注意力。这里,作者特别强调了“代入感”的作用,因为,人对感同身受的文字特别能够保持注意力。

这种代入感很大一部分来自我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就是一个把他人的行为映照进我们大脑中的镜子。比如你弹过钢琴,那么当你看到别人弹琴的时候,你的大脑中负责弹琴的部分就会被激活;还有,你在看屏幕里的人拥抱、吃饭、流泪的时候,也会激活大脑中类似的经历。总之,如果你有过某种行为经验,那么,当你再看到关于这种行为的画面,你的大脑就会自动代入自己类似经历的感受。所以,很多人喜欢看吻戏、吃播或虐心桥段,因为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感受刺激。

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想要激发对方的镜像神经元,就需要抓住一件事的“核心体验”。比如,打雪仗的核心体验,可能包括放学的快乐,吹到脸上凉丝丝的雪花,砸中别人的成就感,还有雪球碎进衣服里的透心凉。像这些核心感受,描述得越细腻,就越能激发读者的代入感。

注意,抓住核心体验,并不求面面俱到,有一两个非常具体可感的核心体验就可以。像在古典文学中,很多都是用一个词、一句诗就能抓住核心体验。比如,“秋风扫落叶”,抓住了满地的落叶被刮起来随风飘舞的那一瞬间,就抓住了秋天的核心体验;再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抓住了桃花含苞欲放,还有鸭子开始游动这两个景象,就抓住了春天的核心体验。这就能调动读者的镜像神经元,让他们仿佛置身于文字描述的那个世界。

除了激活读者的镜像神经元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触发共情的方式,来引发读者的代入感。比如,给故事里的主角设计一些很多人都曾经历的事情,或者给他设定一些让读者喜欢的品质。另外,要注意,主角需要可爱,但他并不是没有弱点。当人们看到了一个角色的痛苦、脆弱和需要的时候,读者反而会更容易跟他共情。

比如,假设我们看到一个男孩,瘦瘦弱弱,一副书呆子模样,戴着眼镜,穿着格子衬衫,站在玻璃门外,看着心仪的女孩,双手在背后握着一束玫瑰。正当他犹豫着不敢进去的时候,一个高大壮硕的男生突然出现,撞了他一下,但完全没有道歉的意思,直接走了进去,和女孩来了一个拥抱。原来这是女孩的新男朋友。

当看到这样的桥段时,我们的心就会悄悄地转向那个“书呆子”男孩,替他着急,替他惋惜,替他感到委屈。而当读者的心像这样被牵动的时候,故事就开始走向成功了。

接下来说“起—承—转—合”中的“转”,也就是怎么让故事发展到中间的时候,情节越来越上升,让人越来越激动。这里作者提到一个方法,叫“定时炸弹”。

比如,在一些电影里,我们会看到,主角在炸弹快要爆炸的最后一刻,才逃出来,或者才把炸弹的线剪断。这样的手法,就是“定时炸弹”。也就是,主角在故事中知道,自己在某个时间点之前,必须完成一件什么大事,否则后果就会很严重。

所以,“定时炸弹”并不一定是真的炸弹,也可以是各种最后期限。比如,有个男生暗恋了一个女生八年,女生明天就要离开这个城市了,但男生现在还不敢表白;或者在机器人大赛的前一晚,你们队的机器人被人倒了可乐,主板烧了;又或者,一位母亲把婴儿放在了安全座椅里,一边打电话一边开车,而在她看不见的转角,有一辆大货车正疾速驶来。

这些“定时炸弹”之所以能让读者激动起来,是因为它们会激起人类的“时间强迫症”。意思就是,当最后期限临近的时候,如果故事里的人物还没完成特定任务,达到期待,我们作为旁观者,就会不自觉地焦虑、紧张、被代入故事,也会被吸引着继续阅读,去追踪故事的结尾。

接下来说“起—承—转—合”中的“合”,也就是怎么写出一个读者会喜欢的故事结尾。

作者说,大脑喜欢的是在斗争中取胜的故事结尾。比如,很多故事的主角跟各方力量斗争,经过千辛万苦,才最终获得了胜利——大脑就喜欢这样的故事。所以,让主角做“屠龙的骑士”,给主角一个挑战,就成了一种很典型的写作技巧。

但是,在斗争中取胜,并不仅仅有这一层字面含义。能达到类似效果的,还有主角“在经过一番辛苦之后,学到了新的东西”——这对我们的大脑来说,也算是在斗争中取胜。比如,在主人公深陷困境、苦苦挣扎之时,突然找到一个解决方案;或者是,在经历了一番坎坷之后,他突然领悟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心境、认知发生了转变。这些,也会让大脑感觉舒畅、痛快。

这背后的原理在于,在领悟到新的道理的时候,大脑会释放一种跟学习有关的神经递质,叫GABA(γ-氨基丁酸)。它会给我们带来一种顿悟的爽感,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就感。

刚才我们已经讲了很多方法,教你怎么在故事当中制造这种顿悟感。其实普通的文章也能做到这点,那就是在结尾进行升华,点出这篇文章的意义。

对于作者的这个观点,我自己也很有感触。在听书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一篇听书里被听书用户转发、评论次数最多的,往往就是结尾的“金句”。比如《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结尾处的“别离开战场,别离开战友,别离开敌人。”《人造肉》结尾处的“想要改变什么,就建立一种新的模式,让现有的模式过时。”《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结尾处的“生命萃聚在山的四面,而不是在山顶,我们的脚下,才是万物生长之地。”等等。在听书评论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用户们会复述这些升华全文主题的句子,表达赞同,或者抒发自己的理解,很令人感动。如果说,一篇文章是一个被塞得满满当当的食品篮子,那么这些升华的句子,就仿佛是篮子的提手,给了读者对整篇文章的掌控感,能握在手心的收获感。

当然,这是一些简单的例子,或许你的心里,有比它们更好的示例,更能打动你的金句或升华方式。不过总之,作者想提醒我们的是,没有升华的结尾,就像是吃牛肉面没加香菜,吃煎饼没有薄脆,吃火烧没有芝麻一样,会让人总觉得少点什么。而像这样,在结尾,提炼全文的道理,抛出一句金句,就会给读者带来恍然大悟的满足感。这就是我们生理上的 GABA在起作用。

结语

以上,就是这本《写作脑科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总结一下:

首先第一部分,我们讲的是,怎么快速写作。作者给出的方法叫“皮亚杰建构”,就是把写文章这样一个复杂的任务,分解成五个步骤,逐个去解决。这五个步骤分别是:写出关联的名词、搭配形容词、通过引经据典给文章立意、添加动词,最后把所有成果串联成文。这个方法,既可以用来勾勒一篇文章,也可以用来速成一个段落。

第二部分,我们讲的是,怎么让文章引人入胜。我们以故事写作为例,分别讲了,怎么从脑科学的角度,设计故事的“起—承—转—合”。我们看到,在开头,可以通过危险环境、危机来临,来激活读者的肾上腺素;在中间,可以通过激活读者的镜像神经元,或者触发读者的共情,来增强代入感;随着故事的发展,可以再加上一个“定时炸弹”,来加强读者激动的感觉;最后,要通过“经过斗争后取胜”“在困境中顿悟”或者“在结尾处升华”等方式,激发读者的GABA(γ-氨基丁酸),让他人们有一种舒畅、满足的感觉。

此外,其实这本书也讲到了微观写作,也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语文课堂上经常会教的,文章当中具体的词句、修辞该怎么写。比如,从脑科学的角度,想要增强一篇文章的可读性,就要尽可能地,把文章中的长句变短句,这能降低人脑的理解难度。另外,书里还结合了《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来讲微观写作。比如,具体的词,比抽象的词,更能打动人,给人留下印象;长短句错落的文章,会让人像听音乐一样,感到舒适;还有,类似“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样的押韵语句,在人们听来,会比不押韵的句子更有说服力,等等。

另外,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还用脑科学原理,分析了很多世界名篇为什么能流芳百世。包括《西游记》《木兰辞》《儒林外史》《一千零一夜》,还有李白的诗、白居易的诗,等等。这些内容也很有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文稿末尾的电子书,进行拓展阅读。

文学家爱默生说过:“方法可能有百万种,但原理只有几种。而掌握原理的人,总能成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希望这本书里的这些脑科学原理,也能帮你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一套写作方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319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01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567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56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19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90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00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92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74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66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38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2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72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69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78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61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