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那天,我们一家在弟弟家,我家老大和侄子玩着,发现一盒巧克力。
俩人开心坏了,申请能不能吃。
弟媳二话没说,把巧克力收起来,说吃完饭再吃。
我也没觉得有啥问题,饭盛好了,这样说,能让孩子吃饭不磨叽。
侄子情绪不大,可能隔三差五地会吃到一个。
老大不开心,抡起胳膊袭击大人,表达不满,并且引起注意,借此达到目的。
我劝了两句,喝完汤就能吃,这话对孩子完全没用,起不到一点安抚作用。
我坐在沙发上吃饭,孩子在背后不停地袭击我,虽然不堪其扰,我硬是没出声,并示意其他人不要出声,企图用沉默让孩子觉得无趣,自己停下来。
老大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想起自己以前跟队友闹别扭,会有暂时的冷战期,我也会发出各种动静,吸引他的注意。
这么小的孩子,让他承受来自最爱的父母的冷落,真是很残酷。
这时队友受不了孩子一直闹腾,吼了一句,孩子扭头跑进屋里,要自己拿巧克力。
我心软,赶紧跟了过去,把孩子搂在怀里,他委屈地哭了好久。
那时我就在想,如果孩子真的很久没吃到巧克力了,不想等到吃过饭,想立刻解馋,这要求真的不算过分。
想起张文质所著,被称为“家庭教育第一定律”的《奶蜜盐》一书中讲到的例子。
作者带着女儿去亲戚家做客,亲戚家女儿可谓是娇生惯养,因为自己不想写作业,她不许任何人在家里提到“作业”这个词。
作者后来跟自己女儿讨论那个女孩儿,女儿说,她不觉得女孩儿有什么问题,相反,两人相处得很好。女孩虽小,但是很照顾女儿。
女孩儿有次做得很过分,作者给她妈妈支招,冷落孩子,直到孩子跟自己道歉为止。
几天母女俩无话,后来还是妈妈受不了,先给女孩儿道歉。
女孩儿哭着跟妈妈说,你怎么对我这么狠心呢,以为你以后都不会理我了。
这个例子,作者想说的是,对待孩子,父母在战术上,不要太刻薄,不要怕宠坏他们,而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到父母无尽的爱。
这里面就要讲些策略。
昨天初七,上午俩孩子要求吃巧克力。
虽然吃了不好,但是这时一味地拒绝,扫孩子的兴,肯定不是好事。
我下楼买了两块,分给他俩,并且告诉他们,因为吃太多对牙齿不好,明天就不买了。
孩子很愉快地接受了。
有爱,有道理,有策略,希望孩子们有幸福的童年,以后经得起社会的摔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