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则明,惟静中得见真章
现实生活如画皮,充满魅惑,而我们也总是深陷于名利场中无法自拔。每当身心俱疲之时,我们总会感叹:“我要静静!”
静静是神马东东?我可以告诉你的是,静静神马都不是,而又神马都是。每个生活在世间的人,缺了它就像无根的浮萍。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意即稳重是轻率的控制者,静定是躁动的制服者。
轻浮和躁动都是人格缺陷反射出来的不良举止行为,是我们人生的大敌,后患无穷。
人生短暂,我们都是匆匆过客,每个人来到世间都希望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最起码到最后不会众叛亲离、遗臭万年。可无奈的是,有的人的人生之路,走着走着,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活着活着,便活成了一个连自己都讨厌的人,这是为什么呢?
歌德说过,才能在寂静中造就,而品格在世间汹涌波涛中形成。
所以,静是安身立德之本,惟能静才能看清世界。一个安静不下来的人,是没有前途的。
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是智慧的象征,兼备宰相之器与将略之才,关羽、张飞这些赳赳武夫,在他的鹅毛扇挥动下,东征西讨、南征北战,运筹帷幄之中便决胜千里之外。
他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在隆中的家里,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对当时全国局势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历史走向的准确深远的预见,几句话就勾画出了三国鼎立的蓝图,实在令人叹服。
他的智慧为何如此超群?见识怎么这般高远?
诸葛亮在他的《诫子书》中给出了答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认为:大丈夫立身处世,应以静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以朴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生活俭朴、恬淡、寡欲,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心境安定冷静,精神专一不杂,才能见识深远。要想学习有成就,心境就必须保证绝对的宁静。要想增长才干,就必须刻苦学习。
不学习怎能增长才干,不静又怎么能学习?轻浮、懈怠就不能思虑深远,心境险恶、烦躁就不能陶冶情操。
由此可见,静、淡对于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啊!
安然生活在风平浪静之中,内守自我本真,不为外物所动,便能享受到生活之美。如果虽身处平静的环境之中,而心体被欲望骚动,不注重精神内守,则会心猿意马,被自己制造的乱象所迷惑,心浮气躁之下,身心俱损,生活质量将急剧下降,实在不是明智之人所为。
心静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淡泊才会养神调性,从而体会到生命的美好。
现代社会,浮躁多,是非也多。人们像蚂蚁那样来去匆匆、忙忙碌碌,没有几个人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
这种忙碌,其实是一种假象,是一种心不静的表现。因为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而不能透视出事物的本质,自欺欺人,才会纠缠于是非中难以自拔。
马里奥·普佐在他《教父》一书中有一句话,道出了人生的差别,他说:“在一秒内看到事物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他还说,“伟大的人不是生下来就伟大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其伟大的。”
在刚步入仕途时,曾国藩举止轻佻浮夸,做了不少荒唐事。那时的他浑身有很多缺点,没有人认为他能够成为晚清的中兴之臣。
后来有一天,曾国藩意识到自己再这样下去,后半生就毁了。他想要改掉自己身上轻浮的毛病,但用了很多方法,都收效甚微。直到拜师当时著名的理学大师倭仁和唐鉴后,唐鉴送他一个字,他照做之后,才彻底改掉了浮躁的缺点。
唐鉴是倭仁的老师,他给曾国藩的这个字,说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十分不易。这个字就是——静。唐鉴告诉曾国藩,“最是‘静’字工夫要紧!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之要静。”
曾国藩听了唐鉴的这番话,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终于知道如何做才能提高自己。
曾国藩自省后说,“我身上这些轻挑浮夸的毛病,都是因为自己好动不好静造成的。唐先生的这番话,正是对症下药。现在开始我要全力在‘静’字上下功夫,循序渐进,一定要改正缺点,超越自我。”
说到做到,曾国藩从此真的在“静”字上下足了功夫。为了能做到平心静气,他主要用了两个方法:一是静坐;二是写日记。
曾国藩认为静坐的目的是为了静心,所以不必拘泥于静坐的形式,单盘、双盘都可以,甚至单纯坐着,只要能达到静心的目的就行。至于记日记,他主要就是在日记中,直面自己的错误,不断反省,以便以后再也不犯同类错误。
曾国藩自1839年开始记日记,一直持续到他去世的前一天,坚持不懈长达三十多年。
这两种方法确实让曾国藩做到了平心静气。心绪平稳之后,从前的轻浮变成了之后的稳重,从前的浮躁变成了之后的冷静。正是这个“静”字让曾国藩脱胎换骨,终成一代名臣,名留青史。
孙子兵法最强调的就是以静制动,“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虽然兵书战策上大都以奇谋致胜,但是,孙子却说不用开战,就能迫使对方投降,这才是最高明的战略战术。一旦战争开始,敌我双方不得不展开对垒时,那就要审势度时,当机立断,进退有数,收放自如。
战争中要静观敌方的变化,制定相应的对策迅速出击,使敌人措手不及,从而取得最终胜利。这就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策略。
西汉时期,刘邦驾崩后,吕后独揽大权。逐渐将刘邦的儿子杀的杀、贬的贬。不仅如此还分封吕氏家族为王,引起朝廷上下的不满。 丞相陈平欲铲除诸吕、匡扶汉室,无奈吕氏大权在握,牢牢掌握着全国的军队,以及京师的警卫部队。陈平无奈只得蛰伏不动,静待时机。 吕后死后,陈平联合太尉周勃,准备行动。这时刘氏后代朱虚侯刘章,和齐王起兵讨伐相国吕产、上将军吕禄。 陈平和周勃逼迫与吕禄关系很好的郦寄,劝说他交出兵权。刘章和齐王兵临城下,吕禄派大将灌婴迎战,不料灌婴反戈一击,与刘章、齐王合兵一处反杀过来。 陈平趁机又派郦寄劝说吕禄。平庸无能又贪生怕死的吕禄认为交出兵权,就能保住荣华富贵,于是就把兵权交给周勃。 不久,周勃、陈平联合刘章,铲除了吕氏家族,拥戴汉文帝刘恒登基。丞相陈平为稳定汉室江山里下了大功。
遇事恬静方能心安,心安才能思考,思考就会生智,生智才会有法,有法才能解决,解决才能反省,反省才能看透,看透才能彻悟。
静下心来,心就会变得澄澈,心澄澈了,才能看透不静时的那些问题所在,也才能明白烦躁时永远不明白的道理。也只有静心,才能看透事物的本质,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做一个纯粹的自己,以宁静的心态去看事,以恬淡的心态去处事,这才是人生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