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不得具体什么时候开始喝茶,只记得最开始时,会习惯用保温杯泡一大杯绿茶去上课,困了就喝一点,苦味可以解乏。
那时的我并没觉得茶很好喝,想不通为什么茶那么苦,还这么多人爱喝,所以这些年来我喝茶的次数少,喝咖啡多。
如果不是一脚跨进了瑜伽学院,估计我对茶的认识还停留在最初的阶段。
学院偶尔会开茶韵瑜伽课,可想而知老师们的泡茶水平是很不错的。
我经常和她们呆在一起,喝了不少好茶。
学院的老师大都喜欢喝普洱茶,因为吃素的缘故,她们只喝熟茶,不喝生茶。
尤其是院长那的好茶很多,而且她在茶道上很有造诣,一有空我就喜欢躲进院长的办公室里,等待院长泡茶,然后品茶。
泡茶时,我感觉空气的流动是缓慢的,和院长之间没有言语,只是静静的看着色红而透明有光泽的茶水从盖碗中缓缓流出,再一滴不剩的落到公道杯里。
我喜欢喝这种看起有点稠的茶水,刚入口,就能感受到茶水的绵柔,喝完之后嘴里留着淡淡的回甘。
看着院长泡茶,是一种享受,我经常一呆就是一个下午,静待时光的流淌而不自知。
我想喝茶,但院长经常很忙,没时间泡茶。
又如一个经常看球赛的球迷,总想亲自上场踢两场,我喝茶喝久了,总会有些手痒,想亲自下去试试,觉得这件事没这么难。
坐到茶台前,有一种陌生而熟悉的感觉。
还是那些每天见到的这些老朋友,可是轮到自己使用它们的时候,它们又不认识我了。
刚开始时,拿起盖碗倒茶,经常会被烫到手,痛得我龇牙咧嘴的,还得忍着把茶水倒完。
有时还会忘记加茶漏,导致到嘴里的是茶和茶叶的混合体。
低级错误频繁发生,我一边总结经验,一边多泡,下定决心,也要泡出好茶来。
保持单纯的念头,就这么不断的练习,经常得到的评价是可以用来解渴。
我也有点阿Q精神,没人喝我就泡给我自己喝,反正这茶水的味道比原来用大壶泡的茶好喝多了。
就这么喝了几个月,我的进步不大,感觉自己泡的茶的味道都差不多,也不能品出其他的好茶到底好在哪,遇到一个瓶颈了。
后面一次和阿冰老师一起泡茶,院长也在旁边。阿冰正在泡十年的普洱,喝了一段时间后,院长说:“你放下,我重新拿一包同样的茶来泡,你们对比一下。”
不对比,还不清楚,一对比,就发现院长的茶和刚刚喝的有天差万别,重要的是有一种化的感觉,仿佛茶水进入到喉咙之后,直接被皮肤吸收了。
院长说:"要记住这种化的感觉,在今后的泡茶的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寻找到这种味觉。"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就明白了现阶段要努力的方向。我在之后的泡茶过程中,不断的调整放茶叶的量,注水的速度,水温,出茶的速度等,慢慢也能找到一点感觉了。
泡出的茶偶尔还能得到一点好评。
回想起来,这种美好的味道存在于细微之中,很难辨别,靠自己可能需要很久才能发现。
此时如果有一位良师益友以她的经验为你点明了要点,如同临门踹了你一脚,你就跨过了瓶颈,得到了未来成长的空间。
从生疏到熟练,需要不断的练习,但要更上一层楼,还是需要有人点拨,两者都不可或缺。
泡茶是这样,写作也如此,既需要笔耕不辍,也需要多阅读好的文章,一本好书如同一位良师,会为你指点迷津。
我们在写作上遇到的困难,前人肯定都遇到过,而且都解决了,向他们寻找解决方法,向大家推荐叶圣陶,夏丏尊共同创作的《文心》,还有《怎样写作》两本书,看了之后,肯定对大家的写作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