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欢看电视,看电视剧和电影。我也不例外,以前只是单纯的看电视里面所讲述的故事。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电视里面故事情节的转换,非常的自然、流畅,浑然天成,让观者的思路不由自主地跟着情节走下去。由此,我联想到了我们语文课文的教学,也是由一个环节组成的,我们有老师是不是也能像导演那样,让每个环节之间转换的那样自然呢?
于是,我看电视的时候,就专门儿看那些故事情节转换时的镜头,还专门查阅了电视故事场景转换资料。发现每个场景转换都给编剧和导演提供了利用场景组接来传达故事信息的机会,场景的衔接是利用相似因素、承接因素、反差因素……
一堂语文课是由几方面知识内容的学习,如何让这几方面知识内容组成的一堂课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也需要我们教师有导演的艺术,在这几个方面内容的组合衔接上做到其独到的妙处——简洁明确、自然得体、紧密连贯——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让学生不知不觉。要做到这些就要我们做到两方面,一是利用课堂几方面的内在联系,设计好它们的先后顺序;二是根据这些联系设计好起衔接组合作用的过渡语。
想明白了这一切,我就决定拿一课来自己做下试验:正好我们学到了《少年闰土》这一课,我就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然后从思路回到第一段,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鲁迅写了他和闰土之间的四件事,为什么要拿出其中的一个镜头作为这篇文章的开头呢?我认为这样设计既有内容的引导,又有写作方法的渗透。学生没有让我失望,他们的回答精彩纷呈。接下来有又这样问:这是鲁迅记忆中的闰土,那么鲁迅第一次看到的闰土又是什么样的呢?这样的问题很自然的就把学生带到了闰土外貌描写的段落,阅读分析出闰土的外貌特点以及他是一个很怕羞和很受父亲宠爱的孩子。“闰土的父亲和鲁迅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又把孩子的思路自然地拉回到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在孩子通过阅读理清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后,我又抛出一个可以引他们深思的问题:“闰土受父亲宠爱,但父亲为什么舍得让闰土到鲁迅家帮工,你们的爸爸平时都让你们做什么?”孩子们回答:“他爸爸想让他历练,父亲想让他多见一些世面。”从他们的回答可以看出,他们不理解穷苦人家的生活,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才有所感悟。“鲁迅和闰土的身份不同,他们的生活一样吗?他们各自又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个问题有很自然地让孩子把闰土的生活和鲁迅平时的生活作比较,通过阅读有关段落,最后讨论得出:从闰土的雪地捕鸟、看瓜刺猹两件事知道了,闰土是一个机智勇敢,见多识广,勇敢机智的孩子,从海边拾贝、看跳鱼儿了解到闰土的生活丰富多彩;鲁迅的生活却只有“高墙内四角的天空”。孩子们自然而言的就可以触摸到文章的主题:鲁迅对自己生活环境不满,向往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了加深主题我追问到:“文中的那些语言还表现了鲁迅对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这样,让孩子再次回到文中,从字里行间去碰触作者的思想。
任何艺术都是相通的,影视作品的连接镜头、转换时空、分隔段落的手法,我们可以拿来借鉴到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的课堂环节之间也能够衔接自然,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