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烨子
-1-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这本书,业内已经有很多朋友看过,大都给了好评,作为一名生涯规划师,那自然不能错过,但由于近段时间工作实在比较忙,书买来一直放在桌上来不及看。这一次,利用出差往返飞机、高铁的路上,把书给看完了。
当看到书名的时候,我就想起曾经读过的一本《人生定位》,市场营销界知名人物特劳特写的,主要是将企业管理的品牌定位理论应用到我们人生管理中来,指导我们如何应用定位理论对自己进行营销。我猜想,《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应该也是类似的一本跨界书,将工业设计理论引入人生管理中,指导我们如何进行人生设计。
读完,果不其然,《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就是这样一本书,作者提出,我们可以利用设计思维帮助我们自己设计充实且快乐的人生。
-2-
如何利用设计思维帮助我们设计充实且快乐的一生?
本书的作者比尔·博内特及戴夫·伊万斯,早前并不是斯坦福大学的教师,而是一名设计师,比尔曾经为苹果电脑设计出耐用的铰链,戴夫则研发出了苹果电脑的第一款鼠标。两人相识已久,一顿午餐后他们决定一起在斯坦福大学开设一名全新的课程,运用设计思维帮助大学生设计毕业后的人生,没想到大受欢迎,所以才有了今天这本书的诞生。
全书共11章,分别是:分析测评你目前的生活、创建人生的指南针、寻路、摆脱困境、制订你的“奥德赛计划”、原型设计、成功求职的秘密、好工作是设计出来的、主动选择幸福、你可以对失败免疫、创建团队。
从11个章节的标题来看,似乎并看不出多少设计思维的踪影,其实,作者是将设计思维的5种基本心态贯穿到全书11个章节中,教会我们如何利用这5个心态(或者说5种设计工具)进行人生设计。
这5种基本心态(设计工具)分别是:好奇心,努力实践,重新定义,专注和深度合作。
好奇心能够帮助人们挖掘事物的新鲜感,激发人们探索的欲望,让一切变得更加有趣。
努力实践(不断尝试)。当你勇于付诸行动时,你就是在为自己打造一条不断前进的人生路。不要坐在那里空想,行动起来!
重新定义问题。通过重新定义,我们能够认识到问题的关键点。
专注(了解人生设计是一个过程)。人生设计犹如一段旅途,不要纠结哪里是最终目的地,而是专注于过程,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深度合作(寻求帮助)。你无须独自想出一个精彩的人生设计方案,设计是一个过程,需要与他人合作,深度合作尤为重要。
一个好的人生设计,基本上都用到这5种设计工具。
-3-
书中引言部分有几句求职者和职业规划师谈话:
职业规划师:“你最感兴趣的事是什么?”
求职者:“我不知道。”
职业规划师:“嗯,那等你找到答案后再来吧。”
坦率地说,作为一名职业生涯规划师,看到这几句话,心里有一万匹草泥马在奔腾:你对我们职业规划师的理解是有多片面呀,你们对职业规划师有进行过职业访谈吗?用设计思维来说,我觉得你们实在应该对职业规划师这个职业进行原型设计及体验。
如果一名职业规划师遇到一名不了解自己职业兴趣的求职者只会这样的谈话,那水平也太烂了,早应失业了。所以,有必要为我们的职业规划喊句冤,我们没有那么Low。
但作为一名跨界的设计师,从工业设计跨入人生设计的比尔和戴夫,写成的这样一本书,对普通的读者如何进行人生设计(人生规划)还是有众多的启发意义。
在我看来,对普通读者帮助最大的或许是《原型设计》这一章。
为什么?
很多人在提到职业规划或者生涯规划的时候,总认为就是通过规划,找到自己明确、正确的目标或者方向,然后努力奋斗达成目标。其实这样的方法并不可取,当下是个VUCA时代,我们无法寄希望通过一次规划就寻找到自己的终生目标。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这本书中提出的理念是,对你感兴趣的事,一定要进行原型设计。然后进行人生设计采访——进行原型对话,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进行原型体验。
原型设计、原型对话、原型体验对普通读者理解起来或许有点晦涩,翻译成我们通俗易懂的话就是我们对感兴趣的事情/职业先要找业内人物进行访谈,有条件的话最好亲自体验,不要凭空想象,觉得自己有兴趣就贸然进入。
这正是很多人职业规划的误区: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职业经常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认为会感兴趣,于是不经客观了解就贸然进入,进去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书中的埃莉斯即是如此,自己喜欢美食和咖啡,于是一直梦想开一家咖啡馆,可当这个梦想真的成为现实,她才发现经营一家咖啡馆和去咖啡馆喝咖啡完全是两码事。埃莉斯为这个梦想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们身边很多人也犯类似的错误:喜欢旅游,所以梦想今后成为一名导游,喜欢住星级酒店,所以梦想今后到酒店工作等等等等。
我想,无论我们是一名高中生即将选择大学专业,或者是大学毕业即将迎来人生第一份职业,还是我们已经工作若干年,想换一个新的领域重新开始,学会利用原型设计的理念,事先进行原型对话、原型体验,都可以有效避免过高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