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8】问曰:血痹之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之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寸口微涩,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13.19】血痹,阴阳俱微,或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1、 血痹在处理时,阴阳两个角度都要处理到,就是气分和血分。
2、 血痹的脉象:寸口微涩,关上小紧,阴阳俱微。上中下浮中沉取都是没力的,寸口关上更没力,然后尺中还是没力但有些绷住的感觉。
3、 黄芪五物汤的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风痹就是受了风之后身体某个地方就会没有感觉,身体麻木不仁。黄芪五物汤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处理中风范围非常广的方子。
4、 黄芪五物汤的结构,就是桂枝汤把甘草去掉,然后生姜加倍,再加一份黄芪。桂枝汤结构底子本来就是血管扩张剂,黄芪也是血管扩张剂。
黄芪的药性:
《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芪:“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
1、 黄芪,可以说是中医最常用的药之一了。日常家常会用来炖鸡汤,煮点黄芪枸杞红枣水喝之类的。
2、 在我们熟知的范畴,黄芪主要是补气,固表。但是在经方里,黄芪确是一个很黑的黑盒子,让人琢磨不透。所以,黄芪是一味在古方派世界到时方派认识差异如此之远的一味药。
3、 黄芪味道淡、质地松、表皮紧密的特质,所以我们中国人会说这个药是补药,能够补表,药性会浮到人的表皮。
4、 黄芪也能补脾胃,但是跟白术和山药直接补到脾胃的吸收功能不太一样,黄芪补脾胃是从健胃开胃这个角度来看的,黄芪可以帮脾胃开路,让脾胃吸收到营养之后,帮助营养输送到该去的地方。
5、 但是黄芪会把人的肾气抽掉一点,如补中益气汤,肾气不够强的话喝了后会腰酸;保元汤是中国最有代表的非常补气的总方,里面就要加点肉桂,用来平衡黄芪的药性,让肾气不要被抽掉。
6、 能够抽到人肾气的补气药,一是直接从背后正中央上来;二是从三焦水道上来。原理上就像吃了磁石会补肾,但是会让肺干掉,因为是从肺抽的气去补肾,会存在这种脏腑之间互相抽来抽去的关系。
7、 黄芪,又叫黄耆,就像已经过了耳顺之年的老人家,耳根子非常的软,你跟他讲什么都是好好好,所以在用药的时候,会不断被其他一起用的药物影响,发挥不同的力道。这也是黄芪药性不稳定的一面,是补药里比较没有节操的,所以才叫老先生,会被人拉着走。
8、 而当归可以管住黄芪,两个在一起时,黄芪就完全受当归的支配了,当归可以让气分的能量都拉到血分去,只要两钱的当归就可以让一两的黄芪乖乖听话。如吃了当归补血汤,在发炎发热的情况,虽然有黄芪,但是整个人还是会凉下来,因为当归补血汤已经变成一帖完全滋阴的药了,因为滋阴所以要把这个阳热收掉。
9、 附子是哪里都可以去的药,所以在药的方向性上,黄芪反而比附子的方向性要强,所以附子会跟着黄芪走。如椒附散和真武汤加黄芪之后,膀胱经的水气就上不去了,如果用了黄芪把附子拉歪了的情况,就用葛根再把附子拉回到背后正中间。
10、 在经方的世界中,止汗是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黄芪汤用来治疗黄汗,是只到三焦,没有到体表的。
11、 水毒型肥胖,日本人用防己黄芪汤,也治狐臭。所以黄芪生姜结构就变成能够治到这种地方淤积的水毒类的东西。
12、 伤寒论没有用到黄芪,只有在金匮要略里才有用到黄芪。黄芪对于急性病的效果不够好,对于慢性病的效果比较好,改善体质问题用黄芪。
13、 如果伤疤很久了都没有愈合长好,黄芪特别有效。如生肌散。
14、 黄芪五物汤在经方临床上的美容方,皮肤会变白和紧实。因为它能够把气血输布到皮表,巩固一个人的腠理,所以对于皮肤身材的保养是超有效的。汗斑也可用黄芪加祛风排毒效果好的药一起来攻到皮肤表面,如加防风、苍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