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啼,茶山翠,又到了一年最适合饮茶的季节,想必各位都赶着尝那口等了一年的鲜。不仅仅是茶,时蔬在此刻也是最水灵的,香椿、荠菜、豌豆苗……虽说是些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树上花、枝上芽,但随手摘来,下锅翻炒,就是最地道的春味。
可中国地大物博,终归每个人舌尖上的春天到底还是千差万别。相比不时不食的年代里“南人不知北味,北人不识南鲜”,更悲催的是,蔬菜大棚已经让人对吃到春天那一口鲜嫩的幸福感,越来越无动于衷。现如今,真要找出没有地域差别又能勾动人心的那口春味,恐怕非一杯春茶莫属了。
身边好多嗜茶的老朋友常把春茶比喻成解药,一口下肚,便能对一个冬天的苦寒既往不咎。于我而言,自然是不如各位品悟茶道,但打记事起,每年此时父亲桌上一杯绿茶幽幽飘出弥漫整个屋子的清香,就是最熟悉的味道。
记得那时泡绿茶不像现在流行用玻璃杯,待客用的也都是自家烧的杯子。或许是习惯了,也或许是舌头没那么灵,一直也分辨不出两者泡出的茶有什么区别。但不止一位懂茶的朋友提过,瓷杯不如玻璃杯方便欣赏茶叶,可茶水的口感似乎要温和一些,苦涩味并不那么重。想想有不少人对绿茶慕名而来,一试之后便望而却步,可能真有玻璃杯的原因在里面。
虽然这事谁也说不准,但可以肯定的是,明代人开始喝绿茶,是不用玻璃杯的。而根据文献所记,恰好有一种杯子在同时期流行起来,就是铃铛杯。
这种高矮适中、深腹撇口的杯子最初是用来喝酒的,后来不知是不是器型太好看,就被文人雅士们拿来喝茶了。奇怪的是,在这之前茶和柴米油盐酱醋一样,不过是老百姓家中常备饮品罢了,并不如现在这样高大上,甚至把在花园中品茶列为十大最煞风景的事之一。所以普通人喝茶大多是用碗一类的大容器,就算如今看来正儿八经的茶杯也没有和铃铛杯近似的高挑器型,矮矮的、敦实的瓷杯比较普遍。
虽然没有确凿记载,但让人联想到铃铛杯和春茶是一定关系的。首先是它的样式很适合喝绿茶,能真实还原春茶的滋味,深腹的聚香效果极佳,茶香缓缓而出,且热量释放也不会过快,边喝边赏的慢饮,也能把热度保留到最后。
其次,恰到好处的撇口一来让茶水入口很顺畅又不冲,二来手感也相当舒服,端在手里贴合稳当,很有压手杯的感觉。重点是不烫手,即使女孩子用起来,也完全没有压力;加上杯身微微的弧度,不仅雅致耐看,而且比看起来有更大的容量。
时值春茶当季,觉山隐窑也应景地烧了一只铃铛杯。画片是青花冰梅纹,儒雅的气质和杯子很搭,虽然是常见的纹饰,但这次画师却另有巧思。
「呼应」可以说是这只杯子最有意思的地方,外壁满画、杯心内画、口沿开光,冰梅纹呼应;足墙、口沿,两圈方格锦呼应;内口沿、外口沿、内画外圈、足墙下,四处双圈弦纹呼应。至于画工,梅纹一直是我们最擅长的传统画片之一,细处图片仅表一二,各位上手便知。
无论明前雨前,都是最美的春味,而想要一只能装下这春味的杯子,推荐给您这只青花冰梅纹铃铛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