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联合国官微发了条微博,说“青年”指得是年龄介于15岁至24岁之间的群体。很多年轻人看到后自嘲“人到中年没结婚没后代,可怕”。按照这个说法,92年出生的人就已经是中年人了。
以前整天被舆论教育的“90后”,终于迎来这一天,熬成了“老子”。
只是没想到这么早,事业线和事业都还没有呢,就要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常言道,什么样的年纪做什么样的事。不过“压力”却从来不是什么年纪该担什么样的。
那些以为还很远的“不用考虑”的问题好像一下子就摆在眼前,每次回家都有七大姑八大姨开始“关心”婚姻大事;加了小学同学的微信,发现人家已经在朋友圈儿晒娃;周围的朋友从同龄人变成了上有大叔阿姨,下有正太萝莉,谈论的话题从恋爱和成绩自然地切换成了升职和房价。
▼▼
朋友工作后成长得特别快,每天早上打开微博都能一睹他的“晨间正能量”:营养早餐打卡、背单词打卡、晒运动里程,偶尔还有加班到早晨来一张“凌晨三四点的工位”,前几天他还给我分享了自己的三年规划,保持评级为A或以上,寻找机会轮岗,全面了解业务。
我有点不太适应,以前他在学校里是有名的“拖延症”,给他说事情一定要把deadline偷偷提前两天,不然就有可能被“放鸽子”。他自称是“反鸡汤斗士”,看到那些晒“心灵读物”的人就恨不得直接拉黑,工作后反而变成了曾经自己最讨厌的人,画风变得有点快。
“你不是最讨厌鸡血吗?换风格了?”问的时候我有些不好意思,没想到他倒是很直接,“对啊,以前是自己太傻,工作那么辛苦,连给自己造血都不会,还能做什么?”
他说,以前在学校过得太安逸,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做得好不好,只要大差不差大家都会和和气气的,更理解不了那些“中二积极”和“追求极致”的行为。
工作后没有人有义务替自己收拾残局,大家都是在为了完成自己的KPI,过上自己想要的工作而努力着,而且看到周围那么多比自己底子好,比自己年轻的人都比自己能拼,那种“危机感”一下子就被逼出来了。
当自己说的每句话都没有底气时,能没有危机吗?
他又补充了一句,解决危机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自己的“危机意识”。
▼▼
这几年国产手机的发展势头很快,很多年轻人也开始成为“中国制造”的铁粉,比如小米、华为等市场份额都逐步上升,甚至在海外市场也表现不凡。相比起爱开发布会秀英语的小米老板雷军,华为老大任正非要低调很多,但却是很多大佬们的真“男神”。
任老板是军人出身,做事雷厉风行,出手果断。十多年前,在公司销售额成为全国电子百强第一名的时候,员工们都觉得苦日子熬到头,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结果任老板却一脸严肃地给大家上了一课。
“华为存在的问题不知要多少日日夜夜才数得清楚……华为的冬天正在到来,各种机制、管理等正面临危机,已经到了不得不调整、改革的地步”。
这篇《华为的冬天》在IT圈传颂度很高,即便是现在,也有很多公司拿来学习。大家都在感叹华为的“居安思危”简直到了逼死强迫症的节奏。
可是不疯魔,不成活。正是无处不在的“危机感”推动着这家公司始终关注未来,不断突破当下的“盛世”,寻找出路。
这不仅是“危机意识”,更是格局。
▼▼
如果说那些大叔们的“中年危机”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责任和看到尽头的人生界限,充满了“通达”的无奈,那20多岁的“中年危机”其实只是一种充满着期待的焦虑,或者反过来说,充满着焦虑的期待。
这种纠结的状态来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扰乱,也来自我们对自己曾放手努力的渴望。
想拥有别人认可的生活,又想活出独特的自我。想成为xxx,却又只做自己。
可能唯一没想明白的,就是实现前者和后者都需要足够的能力和魄力,都需要站在现在去预判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并尽可能设想好解决方案,把真正的危机掐死在摇篮里。
前几天被《玩命工作,就是年轻时最好的生活》刷屏,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真的玩命工作,打满了鸡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那些有“危机意识”的年轻人一定在付出比旁人多得多的精力和努力。
当很多人拿生命健康更重要说事儿时,这些人早就挤出时间在马路、操场或者健身房里挥汗如雨,给自己一个抗摔打的强大体能。
嗯,就像二十多岁的我们很难意识到自己在奔三一样,警惕一点,那个看似很远的“中年危机”。
因为,危机从来和年龄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