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说一说对于“农村姑娘”读书这个话题。我不想给自己加上什么标签,但为了在人群中有所区分,我必须这么做。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姑娘。和我同龄的发小大都已为人母,即使不为人母也已经进入社会很多年了。
这次回家,妈对我说:“××伯父说,上学上学有什么用。你看XX人嫁了个有钱人,动不动就出国。还有人HH,人家多能,一个月挣万把块钱……”我当时没有反驳,只是笑着对妈说:“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我不想赚那么多钱。”
妈说:“那你追求啥?”
我笑了笑说:“我觉得人活一世总得留下点什么吧?比如我以后写本书,我死了,还能留给后人点我对世界的看法。”
妈说:“都是土老帽,谁知道写的啥!”
“不知道,我也不是写给他们看的呀。”
我们的话题后来又转到别处。后来我对这个问题思考了几天,今天想写点自己的看法。
上不上学,读不读书有没有用?我真给不出一个确定的答案适合每一个人。因人而异,我上学自有我上学了的好处,我读书也自有我读书的用处。都说百无用处是书生,这话对不对?不能绝对。
XX姑娘初中辍学到L市打工,没几年家里安排着定了亲,后来在工厂里和厂长的小舅子相恋,退了家里的婚事,两人结婚生子。XX现在留在一线城市,住着八十多平方的楼房,据说在韩国举行的婚礼,每年过年都要去韩国。亲族里没有人去参加她的婚礼。村里当然都夸耀这位有出息的同族姐妹了。对我们那个穷地方,真可谓少有了。
HH大学毕业后去南方工作,自己开了一个快餐店,据说一天收入能上千。如今已经开了两个店铺,将辛苦多年的母亲也接了过去。能耐自是不言说的。这样两个有能耐的姑娘,在我们村里名声也是很响亮的,所以家里长辈们时不时都会说一说。拿我们这等寒酸之人对比一下。
我呢,如今毕业了,还要靠着我爸辛苦赚钱供我考研究生,生活毫无着落,未来比这两位同族姐妹的生活如何,我是聪明智慧都不如的。所以我对爸妈说不用指望我发大财了。我也常对父母说,我从来不想赚大钱,够吃够用,够我玩就够了。我就是这样一个胸无“赚钱”大志的姑娘。
可是说起读书,我却有我自己的想法。我就是喜欢读书,喜欢写,我想用笔去做件意义非凡的事情。
因为我曾被书里的文字治愈过,所以我也想用我的文字治愈别人,虽然现在差十万八千里。
九十年代初期,计划生育在我们那里很严,我出生二十多天就被送到大姑家里。长到五岁,因为哥哥娶媳妇被送回了我的家。我的情感里一直缺少一种家的归属感。小时候就一直倔强,和爸妈关系不如姐姐和弟弟那般亲密,我从来不会对任何人撒娇。我几乎用了十年才慢慢适应在我家的生活。这里面的故事很长,这里不说。
有次暑假放假前看《三傻大闹宝莱坞》会哭,是因为那年暑假,放假了我不知道我究竟该去哪里?我觉得哪里都不是我的“家”。后来读了一些书,我在《红楼梦》林黛玉身上看到儿时自己的某些影子。那种“寄人篱下”的无奈和骄傲,没有人懂,只能自己默默忍受。即使我在我家里,也经历了长期的寄人篱下的压抑感。
我读《遇见未知的自己》,尝试着和回忆里难过的自己和解。我学着去理解父母的无奈与心酸。我曾一度觉得我爸不爱我,而今从来不会这样觉得。
读过了一些书,我不断反思,不断地读我爸这样一个厚道之人对儿女的爱。他从来不会直接关心任何一个孩子,都是通过发脾气或者告诉我妈来关心我们。后来我觉得我和他很像,脾气秉性甚至长相都有些像。
他的生日我会早早通知妈,但是他生日那天我从来都不曾对他说过一句祝福的话。嗯,怎么说呢?总之,在不断的阅读中,我知道了爸爸、妈妈在他们的能力限度内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生活。尤其是对于我,他们从来都是支持我的每一个决定。
妈妈不开心的时候,我会把我从书里读到得一些东西,思考之后转化成她能理解的语言开导她。她抱怨什么的时候,我不会都站在她那边有时也是先抚慰再批评。妈妈总会幸福的笑着说:“知道了,知道了,以后不再犯了。”
钱很重要,我一直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是精神同样重要。我很少有羡慕的同龄人,功名利禄各有所求,别人求的不是我求的,我不去批判别人。别人虽看我不起,也不必放在心上。
我读的书,我上学的经历所带给我的财富是不可和“金钱”比较的。我知道我爸懂我,所以此行不辜负的除了自己,还有这一位一直默默为我付出的老爸。
很晚了,要赶紧收拾睡觉喽!晚安~